新技术成就“中国式换脸”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2012-11-02
借助再生医学、三维重建等新技术,九院取得面部整形外科领域重要突破:在国际上首次建立、定型利用自体组织构建全脸面技术新技术成就“中国式换脸” 本报记者 唐闻佳 等待毁容者的,将不再是夜半歌声式的悲惨人生!昨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公布面部整形外科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在传统外科技术基础上,九院李青峰团队结合再生医学、干细胞、三维重建等最新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建立利用自体组织构建全脸面技术。 目前,这项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一组毁容者,它创新性的研究回避了异体脸面移植的排异、感染、伦理等诸多难题,被视为代表未来脸面重建技术及修复重建外科技术的最新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整复外科创始人之一张涤生教授激动地称此为“中国式换脸”。 strong>“换脸”,用自己的器官 这是一台神奇的手术:病人胸部“长出”毁容前的三维脸面,由自体软骨构建的五官让这张脸“有鼻子有眼”,医生们小心翼翼地将这层薄薄的新脸皮移植到毁损面部。这是一张根据患者患病前的近照三维重建出的新脸——不是别人的脸或标准的脸,而是自己的脸。 这并非科幻,而是医学进展赋予我们的现实。今年年初,21岁的女孩林林(化名)在遭硫酸毁容多年后,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接受了这一全新的自体组织构建全脸面手术。由于丰富的皮瓣组织与原面部表情肌“完美结合”,林林的脸不仅能排汗,还有了久违的表情。 “你的脸皮厚么?移植的脸皮必须很薄,别的不说,光是上眼睑,如果厚一点点就会耷拉下来,病人从此睁不开眼,手术失败。”与外行说起“新脸的养殖细节”,九院整复外科主任李青峰教授会带着玩笑的口吻。实际上,这一“中国式换脸”过程复杂,且环环相扣。 面对一张严重毁形的面容,整形医生首先想到的不是造脸,而是造血管。如同盖房需与地线管网对接,房屋方能通电通煤,一张密布的血管网为“新脸”源源不断地输送血液与营养,“新脸”这才有了生命。据此,九院团队在患者大腿根部取滋养血管网,植入胸部皮下。在这个相对平坦的身体部位,医生们有个大胆想法:构建新的脸面。 利用皮肤扩张再生技术,医生们将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植入胸部血管网下,很快患者的胸部鼓起半球状。但要构建全脸,这些皮肤还是不够。为让皮肤进一步再生,医生们取患者的自体干细胞注射移植于半球状皮肤,皮肤开始增生,血管接着生长,球体继续变大,直到半个篮球大小。 此后的日子,这群整形医生更像是设计师,取患者的自体软骨,利用三维技术“打印”患者脸部模型,制成鼻子、上颌骨等关键骨支架,然后植入已扩张的皮肤下。6-8个月后,“新脸”在患者胸部成形,医生再将它移植到毁损面部。 strong>严重排异,医生另辟道路 截至目前,这一自体组织构建全脸面技术已成功应用于60余例不同程度毁容病人的治疗,其中,全脸面和主要脸面器官的预构与重建治疗完成7例,6例获得完全成功——1例失败者因全身烧伤面积过大,无法培植自体脸面。 成功运用个体自己的组织、自己的器官,在李青峰眼中具有特殊意味。“这表明修复重建外科领域将不再依赖于逝者的捐献,治疗范围将扩大到绝大多数病例,再生医学将切实造福更多病患。” 依赖尸体皮肤,说的正是传统的、目前仍占据脸部修复技术主流地位的“异体脸面移植”。十年前,九院通过大量动物实验,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异体脸面移植过程中如何切皮、如何保存、如何恢复功能等操作,这意味着这所医院已具备了人的异体全脸移植技术,但他们却迟迟没有开展这类手术。 “异体换脸存在很大风险,病人要终身服用免疫抑制药物,不仅经济负担巨大,对自体免疫系统的抑制,会导致肿瘤发生几率上升。除了生理排异,心理上的排斥更让医学界束手无策。人类第一例接受异体手移植的患者,就因为‘极度厌恶’他人的手长在自己身上,在手术成功后反而拒绝服药,最终要求医生割去移植的手臂。而异体脸面移植仿佛戴上别人的面具,在社会上宣布了原本个体的死亡,又会给病人、病人家庭的心理上带去怎样的影响?”李青峰记得,当时他的整复团队与张涤生院士再三商量,决定不碰异体脸面移植,转而另辟新路。 strong>造脸,工业社会下的现实需求 换脸术一直是吸引全球无数优秀医生攻关的医学堡垒之一,近十多年来,严重毁形性创伤呈高发趋势,探索安全有效的换脸术,更具有极大的现实需求。 截至目前,脸面创伤后的传统修复技术有两类:皮片移植治疗和皮瓣修复技术。皮片移植又称植皮,是不带血液滋养的“死皮”移植,术后存在颜色变深、皮片挛缩僵硬等问题,移植部分会呈“补丁状”。皮瓣移植因带有血液滋养,为“活皮”移植,但皮瓣面积有限,且为保持血管滋养系统,需带有肌肉、脂肪等组织,故十分肥厚,不能大面积应用,尤其难以应用于需要轮廓、表情分明的脸面重建,后者自此也成为现代医学难题之一。 尽管此后有异体脸面移植作为尝试性治疗应用,可惜长期观察发现,此类移植失败率高达52%,这让它难以成为大型医院的常规治疗手段。“人自己的身上能不能长脸?”“血管网怎么保证?”“如何安上鼻子、嘴唇?”十年前,九院整复团队开始不断设问。与此同时,再生医学、干细胞、材料科学等新知识相继出现,这支外科团队大胆应用了这些理念,打造自己的“造脸术”。 直到2009年,“自体组织构建全脸面技术”以附发特邀讨论形式在国际著名的《显微外科学》杂志上首次亮相国际,同行评价道:“这是一个创新技术,可以用来解决脸面重建这一极具挑战的重建难题”。 在今年9月的中国医师协会整形外科医师分会年会上,这一技术获得特邀报道。据悉,目前该技术已在国内20多家医院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这是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技术进步,在世界整容修复历史上,又是一次我们中国人的首创,在临床上将造福更多的病患。”96岁高龄的张涤生院士如此评价学生李青峰与他的团队所取得的进展。
中国眼整形眼眶病首次学术...
据了解,眼整形外科是眼科和整形外科学科交叉产生的一门新兴专业,是眼科学重要分支专业,包括眼部美容、眼部整...
年轻小伙患罕见疾病来沪求...
一个行李箱,一大摞尿不湿,在一个月前,20岁的小程总是以这样的装备示人。 20年来,患有先天性膀胱外翻的他...
再试一下,给生命一次机会
再试一下,给生命一次机会九院成功切除4岁小儿巨大颅颌面部恶性肿瘤...
吸烟者中风发作危险比非吸...
众所周知,中风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三高症”密切相关,但不少刚过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体检时并未发现指标异常,却...
3D打印技术救活一家企业
医工的融合,使得九院整复外科的3D打印使用率极为惊人。他们每年使用的原料消耗量之大,甚至惊动了3D打印机的美国生产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