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
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 2012-10-31
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本节主要讨论的是反复发作的慢性头痛。常见于西医学中的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所造成的头痛可以参考治疗。
中医认为,头痛之病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而以风邪为主。内伤多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因于肝者,一因情志所伤,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扰清空,而为头痛;一因火盛伤阴,肝失濡养,或肾水不足,水不涵木,导致肝肾阴亏,肝阳上亢,上扰清空而致头痛。因于肾者,多由禀赋不足,肾精久亏,脑髓空虚而致头痛。亦可阴损及阳,肾阳衰微,清阳不展,而为头痛。因于脾者,多系饥饱劳倦,或病后产后体虚,脾胃虚弱,生化不足,或失血之后,营血亏虚,不能上荣于脑,而致头痛。或饮食不节,嗜酒肥甘,脾失健运,痰湿内盛,上蒙清空,阻遏清阳而致头痛。另外外伤跌扑,久病入络,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不通则痛,亦每易致头痛。
外感头痛,一般发病较急,痛势较剧,多出现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等,痛无休止,多属实证,治宜祛风散邪。内伤头痛,一般起病缓慢,痛势较缓,多为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遇劳则剧,时作时止,多属虚证,治宜补虚。但亦有虚中夹实者,如痰浊、瘀血等,当权衡主次,随证治之。
以六经言之,太阳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宜用羌活、蔓荆子、川芎等);阳明头痛,多在前额及眉棱等处(宜用白芷、葛根、知母、川芎等);少阳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宜用柴胡、黄芩、川芎等);厥阴头痛,多在巅顶,或连于目系(宜用吴茱萸、藁本、川芎等)。
瘀血头痛者,头痛多见刺痛、钝痛、痛处固定,或有头部外伤及久痛不愈史;痰浊头痛,常见恶心呕吐,舌体胖大苔腻等。
一、常见中医证型、主要症状表现及代表方药
外感
1.风寒头痛
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等。治宜疏散风寒。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减。中成药宜选用川芎茶调丸(颗粒等)。
2.风热头痛
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舌红苔黄等。治宜疏风清热。方用芎芷石膏汤加减,或菊花茶调散加减。成药宜选用芎菊上清丸等。
3.风湿头痛
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纳呆胸闷,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等。治宜祛风胜湿。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内伤
1.肝阳上亢
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夜眠不宁,每遇恼怒后加重,伴有胁痛,面红口苦等。治宜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成药宜用天麻钩藤颗粒等。
2.肾虚头痛
头痛且空,每兼眩晕,腰痛或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舌红少苔等。治宜补肾填精,方用大补元煎加减。中成药宜选用杞菊地黄丸等。
3.血虚头痛
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等。治宜养血。方用四物菊花、蔓荆子、黄芩、甘草等。成药可用归脾丸等。
4.痰浊中阻
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胖苔白腻等。治宜化痰降逆。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成药可用二陈丸等。
5.瘀血头痛
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 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苔薄白等。治宜活血化瘀。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中成药可以用正天丸、血府逐瘀胶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