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支气管哮喘药物
北京京华友好医院 2012-01-01
虽说支气管哮喘的研究及诊疗水平近年来有很大的进展,文中提及的包括药物治疗在内的防治方法对控制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挽救及维持生命有很好的效果,但离真正意义上的“治愈”还相距甚远。患者仍需坚持长期治疗,不得不面对长期治疗时药物的各种副作用。况且患者的病情及反应性千差万别,更非程式化的治疗方案在一切情况下可以应对,因而,尽可能地个体化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我们将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及药物研究方面的某些进展与信息特别作为一章节附录于后,供临床选择应用之参考。
一、糖皮质激素
(一)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的作用:支气管哮喘是由于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慢性变应性炎症、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支气管哮喘最有效的药物,抗炎效应及临床疗效至今没有其他药物可以替代。
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机理:
1、抗炎。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哮喘时气道炎症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抑制支气管粘膜上皮和粘膜下组织肥大、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的趋化和聚积,并通过影响炎症细胞代谢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而抑制炎性介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前列腺素(PGS)、白三烯(LT)等合成。
2、阻断抗原迟发反应。
3、减少微血管外漏,减少气道微血管的通透性和上皮细胞的粘液分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吸人性糖皮质激素可降低对不同刺激物引起的气道高反应性。并能逆转β2受体的下调,从而增加气道平滑肌对β2受体激动剂反应。
(二)糖皮质激素的类型及作用特点
1、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多属于高脂溶性,急性发作期的患者糖皮质激素吸入不作为主要的给药途径,吸入糖皮质激素是为了减少全身应用激素量,是急期发作期控制后的常用药物。因吸入糖皮质激素多属高脂溶性,局部抗炎作用强,药物直接作用于气道,见效快,药物剂量小,不易产生药物依赖,进入血液循环后在肝内快速灭活,因此全身副作用小。
(1)常见的副作用:口咽部真菌(念珠菌)感染,长期应用可能致声带萎缩出现声音嘶哑,刺激性咳嗽,长期大剂量使用每天>800ug。预防副作用发生:用药后漱口,使用储雾器。
(2)常用剂型:二丙酸培氯米松,是临床最常用的吸入激素。常用剂量成人每日400-800ug,儿童200-400ug,(每喷50ug),分3-4次吸入。吸入剂量一般认为能控制症状的最小剂量为最佳剂量,每天总剂量根据病情轻重分次吸入,病情较重者每天吸入4次,轻度哮喘每天吸入2次。
(3)吸入给药注意事项:吸入激素起效较慢通常需要2-3日,规范用药一星期后出现明显临床疗效。所以在预防季节性哮喘发作时需提前2星期开始用药,先吸入β2受体激动剂以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哮喘持续状态要全身用药,一般不主张吸入给药。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性疾病,有的患者从儿童开始发病持续至成年,治疗即从儿童已开始,多数主张儿童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安全。副作用的出现与吸入剂量有关。常规剂量不会抑制垂下-丘脑体-肾上腺功能(HPA),但对于轻度哮喘且发作不频繁,缓解期肺功能正常的儿童不主张吸入糖皮质激素,可选用其他抗炎药物如色甘酸钠。如果预防无效或不能控制发作再吸入糖皮质激素。
静脉注射给药:糖皮质激素静脉给药一般用于哮喘急性发作期或哮喘持续状态。给药原则大剂量,短疗程,症状控制后尽早减量停用。首选药物为氢化可的松,注射后4-6小时起效,严重哮喘发作时应及早给药。
3、肌肉给药:肌肉给药吸收慢,常用药物有去炎舒松混悬液 注射剂,每次肌注1ml,内含去炎舒松40mg,每5星期注射1次,属缓释剂型的长效激素制剂,对肾上腺皮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宜连续注射,儿童不宜使用。适用于少数病人。
4、口服给药:口服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慢性中度哮喘经用吸入糖皮质激素及 受体激动剂后症状控制不满意者。 因强的松半衰期短(60分钟)临床常选用强的松20-30mg,可分3次口服,也可每日或隔日晨间顿服。对于口服激素剂量较大疗程2星期以上者,要逐渐减少用量。一般每3日左右减去50mg,直到状完全解除。对激素依赖性哮喘口服激素时间较长,一般每隔1-2星期减量一次,接近维持量时每隔2-3星期减量一次,如遇病情反复,可再次加大剂量。有些病人在减量过程中需配合吸入糖皮质激素或将吸入糖皮质激素剂量加大。如每日维持量不超过,则不至于产生明显副作用,口服维持量时,可采用每日晨起口服或隔日服用,同时对部分中度哮喘病人服用糖皮质激素的同时也要注意配合其他抗 炎药物及 受体激动剂及茶碱类药物,尽量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
(三)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产生副作用多由于长期大量口服糖皮质激素所致。
1、高血压。
2、骨质疏松,皮肤变薄,肌肉萎缩。
3、垂体 下 丘脑肾上腺功能抑制。
4、糖尿病、向心性肥胖、痤疮。
二、抗组胺类药物
随着对支气管哮喘本质认识的深入,证实哮喘病是气道变应性炎症。气道粘膜存在组胺受体(HR),组胺受体分为两型,即(HR1)和(HR2)。因此抗组胺药具有防治哮喘病的作用。
(一)其主要作用机理
1、抗组胺作用。
2、抗炎。
3、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扩张支气管。
4、受体激动剂的作用。
5、抗组胺药可增强
三、抗介质释放药物
(一)色甘酸钠:临床应用有近30年历史,色甘酸钠可抑制肥大细胞中磷酸二酯酶活性,使肥大细胞中cAMP水平提高,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肥大细胞破裂,脱颗粒,稳定细胞内的溶酶体。并可阻断钙离子内流、色甘酸钠主要通过调控肥大细胞内的结合蛋白与钙调节蛋白来达到稳定肥大细胞膜并阻断钙通道,抑制过敏介质释放。
(二)尼多酸钠:是一种非类固醇类且具有较强抗炎作用的新型吡喃喹啉类抗炎剂,作用机理与色甘酸钠相似,预防哮喘的作用较色甘酸钠强4-10倍。抗炎机理,通过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 、前列腺素抑制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和活化,抑制气道微血管的渗出。常用剂量:成人常用量每次4mg ,每日2-4次吸入。到目前为止,未发现该药的毒副作用,但对妊娠期、哺乳期,12岁以下儿童应慎用,由于该药的安全性仍在进一步观察中。
四、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β2受体激动剂)
作用机理: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是临床最常用的支气管扩张剂,可解除支气管痉挛,缓解症状。其作用主要是兴奋腺苷酸环化酶,增加血中环磷酸腺苷水平,使支气管平滑肌扩张,可以有效地缓解哮喘的急性症状。β2受体激动剂的吸入剂型,已广泛用于哮喘的受急性发作期治疗。在目前的研究中还未发现β2受体体激动剂的气道抗炎作用,只能是一种对症治疗药物。国外许多研究证实,哮喘治疗中出现的哮喘死亡率增高与β2受体激动剂用量增多有关。所以在使用 受体激动剂时不可忽视抗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