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霍乱应使用什么培养基

    霍乱。这个病,听着就让人心里一紧。尤其是夏天,水一不干净,它就可能冒出来。培养基?说白了,就是给细菌搭个窝,让它好好长,好让我们看清楚它是谁。霍乱弧菌嘛,喜欢咸一点的环境,毕竟它来自水里,海水河口那些地方都是它的老巢。

    要说用啥培养基,碱性蛋白胨水得先提一嘴。这玩意儿是增菌用的,不是直接用来挑单个菌落的。把样本放进去,37度孵一晚上,霍乱弧菌长得快,别的菌被碱性压着,起不来。简单粗暴,但管用。第2天再转到平板上,这才看得清。

    常用的平板,TCBS是绕不开的。名字拗口,黄色的板子,像蛋黄饼。霍乱弧菌在上面长出来是黄色的小点,圆圆的,亮晶晶。副溶血性弧菌倒是绿的,容易分。不过有时候,颜色没那么标准,偏淡,或者边缘有点毛糙,得靠经验看。实验室里老师傅一眼就能认出来,年轻人还得对照手册,翻来翻去。

    还有庆大霉素琼脂。有些地方用这个,特别是怀疑疫情爆发的时候!加了抗生素,杂菌更少。霍乱弧菌对庆大霉素敏感?不对,等等,好像某些株反而能扛住一点!这里记混了!反正这培养基选择性强,背景干净,看着清爽。

    其实吧,培养基也不是全能的。有时候病人刚吃了药,细菌死得七七八八,样本取得又不到位,培养出来空盘子。这时候就得靠别的手段,比如PCR,查基因。但基层医院哪有那设备,还是得靠培养。土办法,但实在。

    采样也讲究.发病头几天的粪便最靠谱,越早越好......等到脱水厉害了,拉都拉不出来,取样困难。棉签塞进去转一圈,赶紧送检。时间拖久了,温度不对,细菌蔫了,培养失败。路上要是太阳晒着,保温箱没开,那就白忙活.

    还有,运输液得用 Cary-Blair 这种。维持pH和渗透压,不让细菌死路上。以前听说有地方拿普通试管装,结果到了实验室啥都没了。后来改了规矩,才好些。

    实验室操作也不能马虎。打开样本,气溶胶风险高,得在生物安全柜里做。霍乱弧菌传染性强,一不小心喷到脸上,麻烦大了。手套破了个小口都得换,不能图省事......

    鉴定环节,氧化酶试验阳性,这是弧菌的标志。然后糖发酵,霍乱弧菌发酵蔗糖产酸,在TCBS上显黄色。乳糖不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等等,霍乱弧菌产气吗?好像不产,记错了。查过资料,多数不产气。这点容易搞混!

    血清学凝集也得做。O1群 O139群,这两个是致病主力。用特异性抗血清一加,凝固成小颗粒,说明是它。但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有时候抗原表达弱,反应不明显。

    现在有些地方用自动鉴定系统,输代码,机器出结果。快是快,但贵,维护麻烦......老式生化管一套一套排着,等结果要两天.慢,但踏实.

    话说回来,培养基选对了,流程规范了,也不一定次次成功。天气热,样本反复冻融,试剂过期,甚至培养箱温度波动两度,都能影响结果.有个实验室夏天空调坏了,温度飙到40度,所有培养基全废,重新来一遍。

    还见过一次假阳性。TCBS上长了黄菌落,看着像霍乱,结果生化不对,最后发现是某种非01群弧菌,也能发黄。差点闹乌龙.不能光看颜色,得综合判断。

    基层防疫站条件有限,有时只能做初筛。阳性标本得往上送,省疾控复核。来回折腾,时间耽误。但没办法,责任重大,错报漏报都不行!

    疫情来了,半夜打电话喊人回单位,开机做培养。那种紧张感,做过的人才懂。不是电影,是真事儿。一碗饭没吃完就得走,家属都习惯了。

    霍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松懈。水一煮开,饭洗干净,基本就防住了。可总有人图方便,喝生水,吃路边摊凉拌菜。一出事,追根溯源,又是饮食问题。

    培养基只是工具。关键还是人。责任心在不在,流程守不守,细节抓不抓。板子再好,操作稀烂,结果照样废。

    说到底,防霍乱,靠的不只是实验室那几块培养基。是整个链条,从田头到餐桌,从厕所到水源。一个环断了,前功尽弃.

    不过,话又说回来,要是没有这些培养基,我们连敌人长啥样都不知道。至少现在,还能把它揪出来,摆在显微镜下看个清楚......

    ,开开心心地过日子,多了解一些“霍乱应使用什么培养基”的健康知识,这样能更好地预防疾病。希望你少发脾气,少想烦恼事,多放松,多休息。心情好了,身体也会更健康。(健康小提示:保持乐观,身体更棒。)

    2025-10-24 14: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