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一岁多的孩子拔牙,时间?几分钟?还是半小时?说不准。有的娃刚坐下就开始哭,小手乱挥,脚蹬得像在踩自行车。医生得等他安静下来,不然镊子都不敢靠近嘴。可也有乖的,张开嘴,啊——一声不吭,三分钟搞定,血都不怎么出。
拔牙本身快。真动起来,几十秒的事。但整个流程拖得久.家长抱着孩子走进诊室,灯光亮得刺眼。护士递过来一张纸巾,说是擦汗用的,其实谁都知道,是给孩子咬着防咬器械的。准备阶段比拔牙还长。消毒 打麻药 等麻药起效.麻药要时间渗透,急不得。小朋友又不懂“忍一会儿”,针头一碰皮肤,眼泪哗就下来了。
有时候牙还没松到那个份上。乳牙,看着摇摇晃晃,实际根部还扎得深。硬拔?不行.容易伤到恒牙胚。得磨一点,撬一点,轻轻扭。动作得细,像拆炸弹。旁边助手举着吸唾管,随时吸走口水和血水。孩子一紧张,口水特别多,流得下巴湿漉漉的。
有次见一个妈妈,全程背过身去。她说她不敢看。听见孩子哼唧一声,她肩膀就抖一下。其实孩子都没哭,就是哼了两声。麻药推进去的时候有点胀,不舒服,但不疼!可大人总觉得疼,比自己拔还难受。
也有人家孩子睡着了拔。全麻。医院安排的,得排队......不是所有地方都做小儿全麻拔牙。风险有,虽然小。但孩子配合不了,满地打滚,家长按都按不住,那就只能选这个办法.睡一觉,醒来牙没了。代价是恢复时间长,醒来可能恶心,闹脾气。
普通门诊拔牙,从进诊室到出来,二十分钟算快的。三十分钟也不稀奇。如果孩子挣扎,医生暂停几次,一个小时都有可能。不是技术问题,是配合度.一岁多,语言不通,讲道理没用.你跟他说“很快的”,他听成“喵喵喵”。完全无效.
拔完还得压棉球。小孩不晓得要咬紧.一会儿松开,血又渗出来。护士追着换棉球,像在玩换布娃娃衣服的游戏。家长哄着,“宝宝勇敢,吃冰淇淋了哦”......冰淇淋确实能止血,冷敷作用。但能不能吃,还得看医生允不允许。刚拔完,伤口热乎着,冰得太猛也不好.
回家后才是重头戏。孩子晚上发烧?有可能.应激反应。或者伤口感染?不一定。但家长半夜三点盯着孩子呼吸,生怕出事。喂水小心翼翼,怕呛到伤口。奶瓶嘴剪个小口,慢慢喝。饭?基本靠粥和泥!两天后才能恢复正常饮食。
牙齿为啥要拔?蛀得太狠?烂到根?有时候牙神经暴露了,疼得孩子整夜醒.抗生素治标不治本。拔了反而轻松。可家长心疼啊,这么小,牙就没了。怕影响说话,怕以后牙列不齐。其实乳牙该掉就得掉,留着坏的更麻烦。
也有误判的时候。看着像要拔,拍个片发现还能救。补?做冠?材料有没有?有些诊所不给这么小的孩子做复杂治疗。干脆拔了省事.但这不是偷懒吗?未必。技术限制,设备限制,孩子坐不住,十分钟都难熬,怎么补?
环境也很重要.诊室颜色太白,机器声音太响,孩子一进门就抗拒.有的地方贴卡通贴纸,放儿歌,分散注意力。医生穿花衣服,戴动物口罩,扮成熊医生。效果不错。孩子笑一下,警惕心少一点,操作就好办。
但再怎么哄,总有翻车的时候。前一个娃乖乖的,下一个直接从椅子上跳下去,光脚丫跑出诊室。家长追出去,医生苦笑......这种时候,只能改约下次。再来一次,说不定更难。
时间长短,真没法打包票。五分钟?可能!四十分钟?也正常。看娃,看牙,看医生手法,看当天状态。天气闷热,孩子烦躁,时间拉长。冬天穿得多,动起来不方便,反而安分些。
还有**一起来的。一个拔完,另一个看见血,当场崩溃。本来排第2,结果死活不进屋。家长只好抱走,改天再来。这种连锁反应,谁都预料不到......
拔牙后护理比拔牙本身更重要。三天内不让吮吸 不让用力漱口。吸管杯都不能用。否则容易干槽症......虽然小孩得干槽症的少,但也不是没有。疼起来,孩子说不出话,只会一直哭。
别想着“快点完事”。这事急不来。孩子不是机器,不能按程序运行。你得准备好时间,准备好耐心。带本书,带玩具,带安抚奶嘴.万一哭太久,嗓子哑了,还得喂点温水。
过程磕磕绊绊,语句也断。就像那天,护士说:“再撑十秒。”结果孩子扭头咬了医生手套。手套破了。重新换。时间又加了五分钟。没人怪孩子.他才一岁多,懂什么。
上面的内容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每天都有好气色,精神满满,走路都带风。 别太累,记得多休息,身体才轻松。 健康小提醒:别老盯着屏幕,眼睛也需要放松一下。
2025-10-23 12:2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