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到,太阳像烤炉。人走在外面,汗刚冒出来就蒸干了。空气黏糊糊的,胸口闷,脑袋沉。中暑不是小事,轻的头晕恶心,重的能进医院。得防着点!
怎么防?先说最简单的——别在大中午往外跑。十一点到三点,太阳最毒。树荫下都烫脚,更别说柏油路.非得出门?帽子戴上,遮阳伞撑开.衣服选浅色、宽松的,透气布料,比如棉麻。化纤贴身上,捂汗,越走越热。
喝水这事,很多人马虎。口渴才想起灌两口,晚了。身体缺水有个过程,等感觉渴,其实已经脱水了......平时就得喝,小口勤喝。白水好,淡盐水也行。冰镇饮料看着爽,猛灌几口,胃一激灵,反而影响散热。茶和咖啡利尿,喝多了水分跑得快,注意补回来。
吃东西也有讲究。油腻、高蛋白的餐,消化起来费劲,产热多。天热时肠胃也懒,吃太饱容易恶心......清淡些,蔬菜瓜果多吃点。西瓜、黄瓜、绿豆汤,老辈人传下来的,不是没道理。但别拿这些当饭吃,营养不均衡,体力跟不上。
室内通风很关键.不开窗,屋子像个蒸笼。风扇对着吹,风是热的,作用有限。有条件开空调,温度别调太低,二十六七度就行。忽冷忽热,身体调节不过来,容易感冒。老人舍不得开空调,子女劝不动,结果热出毛病。这种情况不少见。实在不想用空调,至少拉上窗帘,挡住西晒。早晚开窗换气,让凉风进来。
出汗多的人,得补点盐。光喝水,血液里钠浓度稀释,可能抽筋,甚至引发低钠血症。运动饮料含电解质,可以喝一点。但糖分高,别当水喝.自己煮点淡盐水,加点柠檬片,既补盐又提味。
有些人以为不出门就没事。错了.厨房做饭,煤气灶开着,温度蹭蹭涨!煎炒炸一顿下来,满脸通红,心慌气短。尽量用蒸煮方式,减少灶前时间。或者错开高温时段做菜。家里有孩子老人,更要注意。
体弱的人风险高。小孩体温调节差,老人反应迟钝!慢性病患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用药本身就影响排汗或血液循环。这些人要特别关照。别让他们单独待在闷热环境里。察觉不对,比如脸色发白、说话不清,赶紧移到阴凉处,物理降温,及时送医。
中暑前兆不能忽视.头昏 乏力、恶心 心跳加快,都是信号。这时候停下来,找地方休息,比硬撑强.有人觉得扛一扛就过去了,结果晕倒了。真到了热射病那一步,体温超过四十度,器官开始受损,抢救都来不及。
还有一个细节——别穿太多.防晒是重要,但全副武装裹得严严实实,汗排不出去,热量积在体内.平衡一下,手臂遮住,躯干别捂死。市面上有些面料号称“凉感”,实际效果因人而异.不如直接穿短袖,保持通风。
车内也不能大意。车子停在太阳下,半小时内温度能升到五十度上面。有人把孩子或宠物锁车里,几分钟就出事。自己下车办事,钥匙拔了,车窗留缝,还是热。最安全的是——别留人。
突然降温也不好。从滚烫的室外冲进空调房,血管猛地收缩,老年人容易头晕甚至摔倒。进屋别急着吹冷风,先在门口站一会儿,让身体适应。
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水泥地、玻璃墙吸热,晚上都不凉快。夜眠质量差,第2天精神不济,形成恶性循环。睡觉时别图凉快整夜吹风扇直吹头颈,容易面瘫。定时关闭,或者摇头模式.
,别迷信偏方。喝藿香正气水,有些人酒精过敏,喝了更糟。十滴水、风油精,应急可以,不能当预防手段。真正管用的,还是避开高温、合理补水 保证休息.
天气预报看一眼,高温预警别忽略。连续几天三十五度上面,心里要有数。单位安排户外作业,该调整就调整。工人顶着烈日干活,防护措施不到位,中暑了算谁的?
身体会说话。不舒服就是不舒服。别用意志力压症状。现在热一阵,将来落下病根,划不来。
防中暑不是靠某一件神器,是习惯。日常点滴注意了,自然少遭罪.太阳不会因为人怕热就不出升。能做的,是学会跟它相处。
生活要轻松,心情要愉快! 多学点“该如何预防中暑”健康知识,有备无患。 吃得清淡点,少油少盐更安心。 每天动一动,身体才更棒。 记住啊:天天开心,烦恼靠边站。 心情好了,身体自然就棒!
2025-10-21 10: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