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说它小吧,还真不算啥大病。可真闹腾起来,耳朵嗡嗡响,脑袋像被塞了棉花,小孩哭闹不停,大人也睡不好觉.好得快的,一周就消停了。拖得久的,一个月都不见好转。每个人不一样,身体反应也不一样。有时候药吃了,症状没见轻,反而耳朵开始流黄水,那可能已经转成慢性了。
抗生素一吃就是五天到七天。医生开了阿莫西林,按时按点吃,不能断。中间感觉好了,也不能擅自停药。不然细菌没杀干净,回头又卷土重来......这就像除草,根没挖出来,雨一淋,哗啦又长一片。尤其孩子,免疫系统还在发育,抵抗力弱一点,恢复就得慢些。
有次邻居小孩发烧三天,耳朵疼得直抓,去医院一查,急性中耳炎.打了一针,配了药,第4天退烧了,但耳朵还是闷。家长急,问医生是不是没好?医生说炎症在消,但积液还在,得等它慢慢吸收。这就像锅里的水煮开了,火灭了,蒸汽还得散一阵。耳朵里的液体也一样,不会立马消失。
有些人耳朵通气差,咽鼓管功能不好。感冒一来,耳朵就堵。这次好了,下次着凉,又犯。反反复复,拖个两三周,甚至更久。特别是换季时候,忽冷忽热,鼻塞流涕,耳朵跟着遭殃。这时候光吃药不行,还得把鼻子通开。盐水洗鼻,能帮上忙。睡觉枕头垫高点,也有助于积液排出......
不是所有中耳炎都非得用抗生素。病毒引起的,抗生素没用。医生一听,说“先观察两天”,很多人不理解,觉得不给药就是敷衍.其实不是。有些轻微的,身体自己就能扛过去。尤其是成人,免疫力强些,注意休息,多喝水,耳朵胀几天,慢慢就好了。
但小孩不一样.两岁以下的孩子,耳朵结构小,咽鼓管平,细菌容易倒灌进去。加上表达不清,只能哭闹 拉耳朵。家长一看心疼,赶紧送医院。这时候往往已经有点化脓了.治疗及时,否则影响听力,长期下来还可能影响语言发育。小孩一旦怀疑中耳炎,多数医生会直接上药。
好得快慢,也看有没有并发症。要是并发乳突炎,那就麻烦了。耳朵后面肿起来,一碰就疼,可能还得住院。这种情况少,但真碰上了,恢复期就得拉长.手术也有,比如鼓膜切开,把脓放出来......听着吓人,其实挺常见。做完当天就能轻松不少.
还有种情况,耳朵不疼了,但一直有种堵塞感。像是潜水后没平衡压力,耳朵闷闷的......这可能是积液没排干净,医学上叫“分泌性中耳炎”。不痛不痒,但听力下降,别人说话像隔着墙。这种最容易被忽视。孩子上课听不清,成绩下滑,家长还以为是注意力问题.
这种类型恢复最慢。有的等几周自动吸收,有的拖两三个月。要是超过三个月还没好,得考虑做鼓膜置管。小管子插进耳朵,帮助通气引流。别一听手术就紧张,门诊就能做,几分钟完事。管子一般几个月自己脱落,耳朵也就恢复正常了!
饮食上也没太多讲究.辛辣刺激少吃点,别让喉咙更肿。烟酒尽量避开,二手烟更要躲远。烟雾一刺激,咽鼓管更容易堵。家里有人抽烟,孩子中耳炎复发率明显高。空气干燥的话,加湿器开一开,保持湿度,对呼吸道和耳朵都有好处。
恢复期间别游泳。耳朵进水,等于给细菌送温暖潮湿的家!洗澡时拿棉球沾点凡士林塞耳朵,别塞太深。万一耳朵已经开始流脓,那就更不能碰水了。滴耳液要用医生开的,别自己乱买.有些含酒精的,鼓膜破了用了会刺痛,反而伤黏膜。
听力变化要留意。突然听不清,或者声音变小,得重视。大部分中耳炎引起的听力下降是暂时的,积液一消,听力回来。但要是长期不处理,鼓膜粘连、变厚,那就可能留下后遗症。成人还好,能自己察觉......小孩不会说,靠家长观察。比如看电视调大声,喊他老半天才回头,这些都可能是信号。
别总指望一次治好就万事大吉。有些人体质就这样,耳朵特别敏感.感冒一次,耳朵准出问题。这时候得从根源入手,增强体质,减少感冒频率。锻炼 作息规律 营养均衡,这些老生常谈,但真有用。冬天出门戴帽子,护住耳朵和脖子,避免冷风直吹.
也有治着治着发现别的问题.比如腺样体肥大,把咽鼓管出口堵住了。那光治耳朵不行,还得处理腺样体.这种情况在小孩里不少见。手术切除后,耳朵问题明显改善.但也不是人人都需要动刀,得看具体情况!
中耳炎没有统一的时间表。快的五六天,慢的拖一两个月!关键看类型、年龄 有没有并发症 治疗是否及时。别自己瞎猜,也别听别人说“我三天就好了”就着急。每个人不一样。该吃药吃药,该复查复查。耳朵这种地方,马虎不得。
有时候明明药吃完了,耳朵还是不舒服.别硬扛。回去再看一眼,说不定积液还在,或者轻微感染没清干净。医生拿耳镜一照,马上知道。别怕麻烦,耳朵的事,值得跑一趟。
最后提醒一句,别用棉签掏耳朵。越掏越堵,还可能划伤耳道。耳朵有自洁功能,耳屎会自己掉出来。真觉得堵得慌,去医院清理,安全又彻底。
刚才已经把“中耳炎要多久能好”说清楚了。 希望你能明白。 每天开开心心最重要。 别为小事操心。 心情好,身体也轻松。 提醒一下:累了就歇会儿。 别硬撑,疲劳不是小事。
2025-10-21 09: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