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如土壤、鸽粪、水果、奶类,鸽子是重要的传染源。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并经血循环达颅内,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亲嗜性,可有脑膜和脑实质的侵犯。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临床表现为起病迁延、头痛、发热、呕吐、视乳头水肿。由于新隐球菌脑膜脑炎临床缺乏特异性,故误诊率相对较高,其中以结核性脑膜脑炎误诊频率最高。
【典型病例】
吴某,14岁,2010年11月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反复头痛,伴有恶心,休息以及局部按摩后不能减轻。伴有发热,体温38摄氏度左右,在当地市医院检查头颅CT未见异常,予以药物治疗后头痛不见好转并逐渐加重。入院5天前吴某逐渐出现反应迟钝,双手不自主摸索,偶有言语混乱,小便失禁。入院1天前开始出现呼之不应,不能对答,当地医院检查“头颅CT提示:脑积水”。为求进一步诊治转至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入院查体:神志谵妄,混合性失语,查体不配合。12月23日,吴某病情加重,出现脑疝,急诊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气管切开。12月24日,脑脊液常规:隐球菌未发现/HP,抗酸菌未发现/HP,瘤细胞未发现。因入院前两次腰穿墨汁染色镜下均未发现隐球菌,根据脑脊液常规、生化结果及头颅CT结果,首先考虑为结核性脑膜脑炎,经验性给予四联抗痨治疗,并予脱水、营养支持治疗。12月28日,脑脊液培养结果:新型隐球菌,两性霉素B(敏感),氟康唑(敏感)。故修正诊断: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药物调整为两性霉素、氟康唑等抗真菌治疗,并予以营养支持。
治疗过程中吴某病情逐渐好转,复查腰穿,脑脊液蛋白、白细胞总体呈下降趋势,墨汁染色或可见已破坏隐球菌,或未见隐球菌。
2012-12-21 19:3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