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耳朵里闹腾,有时候不是因为进了小虫子,而是中耳那儿发了炎.中耳炎,听着挺专业,其实就是耳朵中间那块小空间红了 肿了,还可能灌了脓.特别是小娃娃,一感冒,半夜哭得撕心裂肺,抱着不松手,耳朵一碰就叫唤——十有八九是中耳在作怪。
为啥好端端的会发炎?说白了,就是细菌或病毒顺着一条叫“咽鼓管”的小道杀进去了。这管子连着鼻子后面和耳朵中间,成人斜着走,不容易倒灌;可娃的短 平 直,像条高速公路,鼻涕 奶水 咳嗽喷出的小沫,全往耳朵里溜!尤其躺着喝奶,呛一口,液体就容易反流进去......一潮湿,细菌哗啦啦繁殖,炎症就这么来了。
也不是每次都是奶惹的祸。感冒最常见。鼻塞 流黄鼻涕,黏膜肿胀,咽鼓管口被堵死,中耳成了个密闭小房间,空气耗尽,压力变化,鼓膜被吸得凹陷,疼啊!孩子不会说“我耳朵闷”,只会抓耳朵 摇头 睡不安稳。有些干脆发烧,38度上面,烧个两三天,家长还以为是扁桃体的事,拖着不去看,结果耳朵里已经化脓了。
还有过敏的孩子也容易中招。鼻炎反复,黏膜老是肿,咽鼓管长期不通畅,中耳积液排不出去,清亮的液体慢慢变稠,成了细菌温床.这种叫分泌性中耳炎,不疼,但听力下降,娃看电视凑得很近,喊他反应慢半拍,大人还以为是调皮不听话。
托儿所也是个高危地。一群小孩挤一块,一个打喷嚏,五个跟着咳。病毒交叉感染,呼吸道病不断,耳朵自然遭殃。有研究说,三岁前至少得过一次中耳炎的娃,超过一半。不是吓人,是真的普遍。
治疗嘛,轻的吃点消炎药,滴耳液,观察几天。要是鼓膜穿孔流脓了,看着吓人,其实也算一种释放——压力泄了,孩子反而不那么疼了。这时候千万别自己拿棉签捅耳朵,越弄越糟。医生会清理外耳道,开些口服药,多数一周内好转。
但别以为好了就万事大吉.反反复复发作,一年来四五次,就得警惕了。长期积液影响听力,听力不好,语言发育也会迟。有的孩子三岁了还说不清“哥哥”“多多”,家长急,检查才发现耳朵早就不通了。
预防比啥都强。少感冒,增强抵抗力。感冒了及时处理鼻塞,用生理盐水喷喷鼻子,保持通畅!喂奶一定抬高头部,别让孩子平躺喝。奶粉别冲太浓,否则容易上火,痰多鼻塞。家里空气别太干,冬天开加湿器,灰尘少了,呼吸道舒服。
游泳时也得注意。水要是灌进耳朵,别使劲晃头,更别用手指抠。可以用干净毛巾轻轻捂住外耳,吸走表面水.如果孩子耳朵本来就敏感,游完泳滴一两滴医用酒精混合液(这个得问医生配比),帮助挥发水分,减少感染机会......
还有啊,二手烟肯定不行。家里有人抽烟,孩子中耳炎风险翻倍!烟雾刺激呼吸道,黏膜肿,咽鼓管功能更差。别说“我就抽一支”,气味残留几个小时,娃的呼吸系统娇嫩,扛不住!
突然想到,有的老人说“耳朵疼是上火”,给孩子喝凉茶。苦巴巴的汤水,伤胃不说,根本没用......中耳炎是感染,不是火气。乱用药,耽误病情。
也有孩子天生咽鼓管发育不好,老是堵。这种情况,医生可能会建议放个小管子在鼓膜上,帮中耳通气。听起来吓人,其实门诊小手术,几分钟完事。等娃长大,管子自己掉出来,问题也就解决了。
别把耳朵疼当小事.宝宝不会表达,只能用哭闹 烦躁 抓耳挠腮告诉你。发现异常,早点看,别硬扛。耳朵这地方,一旦留下后遗症,比如听力受损,补都补不回来。
当然,也不是每次抓耳朵就是中耳炎。可能是湿疹痒,可能是进小东西,也可能只是长牙,牙根神经牵扯到耳朵周围,引起反射性疼痛。判断要准,不能一概而论。
最后啰嗦一句:孩子生病,家长焦虑正常。但别自己上网查一堆,吓得睡不着。症状对上了,及时找专业的人看看。耳朵这事儿,宁可多跑一趟,别等穿孔了才后悔。
上面的内容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希望能帮到你。 天冷了,记得加衣服,别感冒。 晚上早点休息,第2天才有精神...... 小提醒:生活有规律,身体更舒服。
2025-10-09 08: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