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急性鼻咽炎中医名

    喉咙一紧,鼻子里像塞了团棉花,说话带鼻音,咳两声,脑袋嗡嗡响。这感觉谁经历过谁知道。急性鼻咽炎,西医名字听着挺正式,可中医早就有说法,只是不那么直白地叫。

    古时候哪有“急性”这种分法?人家看的是症状、脉象、舌苔,还有你最近吃了啥、吹没吹风 睡得好不好。有人一着凉就嗓子疼,鼻子不通,浑身发烫,中医说这是“外感风热”,也可能是“风寒化热”。鼻咽这块儿,归肺管,肺开窍于鼻,咽喉又是肺的门户。鼻子堵 喉咙痛,肺先喊冤。

    民间常听老人说:“上火了。”这话糙理不糙。吃多了辣的 油的,熬夜打牌,第2天嗓子冒烟,鼻子干得像要裂开。这时候不是病毒细菌在作怪,是体内的“火”烧到了咽喉......中医讲“肺胃热盛”,胃火往上冲,带着肺气不降,全堆在喉咙那儿,肿啊痛啊,话都说不利索......

    也有那种突然受凉,打喷嚏连着三个,清鼻涕直流,怕冷,不出汗,舌苔薄白。这多半是“风寒犯肺”。风寒从皮毛入,顺着经络往里走,卡在鼻咽交界处,气血不通,自然又堵又痛。这时候喝碗姜汤,盖被子发汗,比吃药还灵。

    但你说中医有没有专门管“急性鼻咽炎”的病名?没有这么对应的。它不像西医那样按器官命名,而是归纳成一类“外感病”或“喉痹”“鼻窒”之类的。喉痹,听起来像脖子被勒住,其实指的是咽喉红肿疼痛,吞咽困难。鼻窒呢,就是鼻子不通气,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只能用嘴呼吸,早上起来口干舌燥!

    有意思的是,同一种症状,不同人治法不一样。张三吃了火锅后发病,舌红苔黄,医生可能开银翘散加减;李四淋雨回来发烧,怕冷无汗,或许用荆防败毒散。同样是鼻咽发炎,治法南辕北辙。这就是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不看病名,看你是啥体质、啥诱因、啥表现。

    有时候症状乱七八糟凑一块儿。比如既怕冷又觉得体内发热,嗓子疼但痰不多,头昏沉沉的,胃口差。这时候医生可能会说“寒包火”,表面是寒,里面藏着热。处理起来就得解表清里,光发汗不行,光清热也不行,得一起上.

    中药里常用的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牛蒡子、桔梗、薄荷,这些大多归肺经,能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家里熬点绿豆汤,放几片桑叶,也能缓解。但别以为草药就一定温和,用错了照样伤身。脾胃虚寒的人猛喝板蓝根,肚子准闹意见。

    针灸也能帮上忙。少商穴放血,扁桃体肿得快破的那种,扎一下,血出来,立马轻松。或者针刺合谷、列缺,通经活络,缓解鼻塞。耳尖放血也有人用,说是退热快。不过这些操作得专业人来,自己瞎扎容易出事。

    饮食上忌口很重要。发物不能碰,鱼虾蟹、公鸡、竹笋,吃了可能加重炎症。甜食也要少碰,糖多了生痰助湿,喉咙更黏糊。吃点清淡的粥,配点萝卜,顺气化痰。

    话说回来,有些人一不舒服就急着输液,觉得见效快......可中医角度看,外邪初起,正气还在抵抗,这时候过度压制,反而把病邪逼进去了。尤其是小孩,本来阳气旺,发烧是身体在打仗,一上来就打退烧针,等于缴了自家军队的械。

    当然也不是说中药就全能。重症的,高烧不退,扁桃体化脓,呼吸都费劲,该去医院还得去。中医救急的例子不少,但现代医学的手段也不能全扔。

    还有种情况,反反复复发作,一年好几次。这就不是简单的外感了,可能是“肺脾气虚”,抵抗力太差。平时动不动感冒,稍微累点就喉咙痒,这种得慢慢调。玉屏风散之类益气固表的方子,吃上一阵子,才能减少发作。

    生活节奏快了,空调房待久了,空气干燥,鼻咽黏膜容易受损.再加上熬夜刷手机,耗伤阴液,虚火上炎。年轻人也开始得这类病,不再是中老年专属。

    中医治这个,不光开药,还得问你睡得咋样、心情好不好.肝气郁结也能影响咽喉,压力大、爱生气的人,总觉得喉咙有东西卡着,吐不出咽不下,查又查不出啥,这叫“梅核气”,和鼻咽炎有点像,但病因完全不同。

    急性鼻咽炎在中医眼里,不是单一的病,是一堆因素搅在一起的结果。风吹了、吃错了、累过了、情志不畅了,都可能触发......治疗时得一层层剥开看,不能一刀切。

    最后提醒一句,别自己乱用药。什么清热解毒口服液、蒲地蓝,看着像“全能药”,可不对证吃了反而伤正气.尤其老人小孩,调理更要谨慎。

    身体的事,马虎不得。难受了,早点调理,别拖成慢性的。鼻咽这一块儿,看似小毛病,真闹腾起来,吃饭睡觉全受影响。

    看了上面这篇“急性鼻咽炎中医名”,希望你能健健康康的。头不疼,腰也不酸。每天动一动,身体更轻松.健康小贴士:每天听听音乐,心情放松点,压力也会小一些。

    2025-09-24 16: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