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中医叫“暑证”,或者“中暍”。夏天一热,人就容易出问题,尤其是太阳底下干活、走路时间长了,或者本身就体虚,稍微一晒就头晕、恶心 出汗多,严重的甚至晕倒、抽搐......这时候,中医有一套自己的应对办法,不是光靠喝凉水、吹空调那么简单。
中医认为,中暑主要是因为暑热之邪侵袭人体,阳气受损、津液耗伤。暑为阳邪,性炎热,容易伤人正气。而且啊暑多夹湿,也就是说,夏天不仅热,还闷,湿气重,人就更容易疲倦、没胃口,整个人像被蒸着一样难受.
治疗中暑,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常见的证型有“阳暑”和“阴暑”之分.阳暑多是长时间暴晒、高温环境下劳作引起的,症状一般是高热、口渴、大汗 烦躁,甚至昏迷。阴暑则是因为贪凉过度,比如猛吹空调、喝太多冷饮,寒湿内侵,症状可能是怕冷、头痛、恶心、腹泻!
这时候,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刮痧、针灸、拔罐、中药调理等。比如刮痧,很多人小时候都试过,拿个瓷勺蘸点油,在背部从大椎穴往下刮,出痧了,人就舒服一些。刮痧能疏通经络、祛暑解毒,对轻度中暑效果不错。
还有针灸,选穴一般包括人中、合谷、曲池、委中这些穴位.特别是人中穴,针刺一下,可以醒神开窍,对昏迷或者意识模糊的中暑患者有一定帮助......拔罐也是类似原理,通过负压刺激穴位,帮助排毒、散热。
中药方面,常用的有“清暑益气汤”、“新加香薷饮”等方剂。比如香薷饮,主要成分是香薷、厚朴、白扁豆,适用于暑湿夹寒的情况,既能解表散寒,又能化湿和中。还有“六一散”,滑石和甘草按六比一的比例配伍,清热利湿,适合夏天湿热重 口干舌燥的人。
不过,中医讲究“治未病”,预防中暑比治疗更重要.夏天要避免中午时分外出,出门要戴帽子、遮阳伞,衣服要宽松透气。饮食上多吃清热解暑的食物,比如绿豆汤、西瓜、苦瓜、冬瓜、莲子、百合等。绿豆汤是夏天必备,清热解毒,但要注意不能空腹喝,脾胃虚寒的人也不能天天喝!
另外呢,夏天出汗多,容易耗气伤阴,可以适当补点西洋参、麦冬、五味子这类益气养阴的药材.比如“生脉饮”,就是人参、麦冬、五味子三味药,能益气养阴、生津止渴,特别适合高温下工作、容易疲劳 出汗多的人.
中暑之后,如果症状较轻,休息一下、喝点凉茶、洗个温水澡就能缓解.但如果出现高热、抽搐、意识模糊,就要立刻送医院,不能耽误。中医虽然有办法,但在急救方面,现代医学的手段更直接 见效更快,不能盲目依赖传统方法。
还有一个问题是,现在很多人一中暑就马上喝冰水、吃冰棍,其实这很危险。中医讲“寒凉伤中”,冰饮会刺激脾胃,运化功能减弱,反而不利于散热。正确的做法是先用温水补充水分,再慢慢降温。
再比如,有些人中暑后马上进空调房,温度降得太快,也会引起“寒闭暑湿”的情况,体内热没散出来,又被冷气封住,反而更难受。降温要循序渐进,不能太急。
总结一下,中医应对中暑的方法多样,包括药物 针灸、刮痧、食疗等,讲究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关键是要早发现、早处理,避免病情加重......也要注意,中医不是全能的,遇到严重情况,还是要及时就医。
其实,中暑这件事,说到底还是“防大于治”。夏天出门前喝点绿豆汤,带瓶温水,别等到渴了才喝水。穿的衣服要透气,戴个遮阳帽,别逞强.工作累了就歇会儿,别硬撑。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要身体调养得好,暑气也没那么容易伤人。
当然,每个人体质不同,有人耐热,有人怕热,调理方式也不能一概而论.体质偏寒的,夏天吃西瓜、冰饮容易拉肚子,那就少吃点;体质偏热的,容易上火、口干舌燥,就得多喝点凉茶、吃点清热的食物.因人而异,顺其自然。
中医讲“天人合一”,夏天要顺应自然节律,不要跟天气对着干.该出汗的时候出汗,别一热就猛吹空调。晚上早点睡,别熬夜,养好精神,身体才有抵抗力。这样,中暑的几率自然就低了。
中暑不是小事,但也别太紧张。掌握一些中医的调理和应对方法,加上生活上的注意,基本上就能平安度过夏天。
,关于“中暑中医技术”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希望大家都能健健康康,生活越来越美好......愿你每天都能泡个热水脚,放松一下,睡得更香,也能缓解疲劳.健康小贴士:平时多吃点粗粮,有助于肠道健康,身体也会更轻松哦......
2025-08-25 11: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