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听起来好像只是夏天里的一点小问题,其实不然。每年夏天,都有不少人因为中暑被送进医院,严重的甚至会有生命危险。,预防中暑这件事,不能掉以轻心。最近我上了一节关于“预防中暑”的课,课后回想起来,觉得有些地方做得还不错,但也有一些地方值得再改进。
先说说课堂设计吧.一开始,我用了几个真实的案例,比如工地工人突然晕倒 老人在家中昏迷,这些例子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听得认真,表情也变得严肃起来......我觉得用真实事件引入,比空讲理论更有效果.不过后来我也发现,这些案例虽然震撼,但如果没有后续的引导,学生可能只是停留在“吓一跳”的层面,而不会深入思考怎么预防.
接下来是知识讲解部分.我按照中暑的类型、症状、预防措施这几个方面来展开。讲得还算清楚,学生也记了不少笔记。但问题也出在这儿——内容虽然全面,但节奏有点平,中间没有太多互动。有几个学生开始走神,低头玩笔或者看窗外。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光靠“我讲你听”的方式,效果其实有限!
后来我想,如果能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一些小组讨论,或者让学生自己说说他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中暑的情况,可能效果会更好。比如让他们回忆一下自己或者身边人有没有因为天气热而出现头晕、乏力的情况,然后分析一下当时有没有及时处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参与进来,还能让他们把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关于预防措施这部分,我重点讲了补水、防晒 休息 穿着等方面......这些内容本身没有问题,但学生反馈说“听是听懂了,但记不住”.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讲得太零碎,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记忆点。如果能用一个口诀或者顺口溜来总结,比如“多喝水 少出门 戴帽子、勤休息”,可能更容易记住。
另外呢,在课堂的,我还安排了一个模拟演练环节,让学生分组扮演中暑者和施救者.这个环节原本是想让他们练习一下中暑后的应急处理,但因为时间安排得比较紧,很多小组还没进入状态就结束了。而且啊,有些学生对“怎么判断中暑”“怎么降温”这些操作还不是很清楚,演练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错误。这说明我在教学准备上考虑得不够周全,应该提前准备一些示范视频或者图文资料,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
还有一点,是我忽略了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有的学生对医学知识比较敏感,一听就懂;有的学生则对这些内容不感兴趣,甚至觉得“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事”。这时候,如果我能结合一些他们熟悉的场景,比如体育课、军训、户外活动等,把中暑和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也许会更容易引起共鸣。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基本掌握了中暑的常见症状和基本预防方法,但在实际应用方面还有待加强。比如在模拟演练中,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先让中暑者脱离高温环境,而是直接去拿水喝,或者直接送医院,忽略了现场处理的重要性.这说明我在教学中强调了“预防”,但忽略了“应急”.
反思之后,我觉得下次再讲这节课,应该做几点调整:
第1,案例引入之后,可以加一个“问题引导”环节,比如问学生:“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这样能激发他们的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
第2,知识讲解要更有层次,可以用“情景+知识点”的方式来呈现。比如先讲一个户外活动的场景,再带出“补水”的重要性,这样更容易理解。
第3,增加互动形式,比如角色扮演 小组讨论、小游戏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第4,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比如结合他们常见的活动,如打球 跑步、军训等,讲讲这些情况下如何预防中暑。
第5,教学节奏要调整,避免长时间讲解,中间穿插一些小活动或提问,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这节课虽然完成得不算差,但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教学不只是“讲清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听进去、记得住、用得上”.而这一点,恰恰是我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最后,想了解更多“预防中暑教案反思”的知识?建议大家,哪怕身体没有不适,也要每年做一次检查.身体是自己的,健康最重要。平时坚持锻炼,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身体自然更棒。还有一个小提醒:多和朋友聊聊天,保持社交,心情也会更开朗哦。
2025-08-20 11: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