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骨质增生患者如何杜绝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骨增增生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部分骨质增生的患者,特别是年老体弱患者,活动量较少,容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如何有效预防骨质增生引起的下肢静脉血栓呢?恒安骨科专家为我们做了如下解答。

      在了解预防保健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下肢静脉血栓,静脉血栓都有哪些症状?下肢静脉血栓是由于久病卧床、外伤或骨折、长途乘车或飞机久坐不动、或长时间的静坐及活动量少等可使血流缓慢、淤滞,促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常见的临床表现有:

      (1) 下肢肿胀:如果患者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明显肿胀,或两侧肢体不对称的肿胀时,应首先考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此时,用手指压迫小腿前方的皮肤,可出现皮肤下陷,一般需要20~30分钟皮肤才能恢复正常外形,临床称之为凹性水肿现象。在下肢肿胀的同时,可见到皮下浅静脉有扩张现象,与正常静脉比较,患肢的静脉明显增粗,也可突起于皮肤表面。下肢肿胀的顺序依次为足、踝关节、小腿、大腿及臀部,同时伴有患肢皮肤温度升高,皮肤颜色由白逐渐变红再变紫。

      (2) 剧烈疼痛:下肢静脉血栓,特别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伴有明显的疼痛。疼痛的性质为剧烈的刺痛。但在血栓形成的初期,疼痛可以不明显。随着肢体缺血及肿胀的加剧,疼痛的程度也逐渐加剧。对于个别丧失下肢感觉的患者,疼痛可能不明显,应引起注意。

      (3) 发热:单纯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无发热,如果出现发热,要考虑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基础上发生静脉炎或是由于静脉炎的存在继发产生静脉血栓。一般为发热与体温下降交替出现。患者血中白细胞的数量明显升高。

      (4) 肢体坏死:肢体坏死的出现说明患肢血液循环状态严重恶化,需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否则会出现肺栓塞、肢体严重感染、体内代谢紊乱等严重并发症,以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如何预防骨质增生引起的下肢静脉血栓呢?

      (1)维持足够的血容量,降低血液的粘滞度:静脉血栓形成的内因是血液流动速度降低,血液粘滞度增高,从而使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容易聚集,形成血栓。由于静脉血压较低,血流速度比动脉更缓慢,所以发生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为此,在家庭护理中,应注意合理补充液体,维持足够的血容量,要求患者多饮水。尤其在夏季,从人的呼吸道排出的水分和从皮肤表面蒸发出的水分较多,更应适当多补充液体。在家庭中,一般不具备输液条件,可以通过饮水补充液体,其好处是安全、简便,患者可以自我调节,一般不会影响心脏的功能。在补充水分,扩充体内血容量的同时,鼓励患者在床上尽可能增加胸部运动量及呼吸量,以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患者心肺功能改善后,其血液流动的压力可增加,血流速度加快,静脉血栓的可能性也大为减少。

      (2)鼓励患者多活动下肢:下肢肌肉对静脉血管的挤压作用下降,造成深静脉中血液流动的动力不足是出现静脉血栓的另一个原因。在护理时应鼓励患者主动活动下肢,主动做下肢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运动,目的是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来挤压静脉血管,促进血液流动。如有可能,应鼓励患者早期下地活动,通过行走,来促进和调节下肢肌肉的协调运动。

      (3)做下肢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部分病情较重,暂时无法做主动活动的患者,家属应每日定时为其下肢做按摩及被动运动,以此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下肢血液流动的状态。按摩下肢应从足及踝关节开始,顺序向大腿方向按摩,避免从大腿向足部的方向按摩。因为下肢血液回流的方向是从足部向大腿,按摩的方向与血流的方向一致时,效果较好。为了促进血液回流,每次按摩后及患者夜间睡觉时,可将双下肢垫高,目的是利用血液的重力,促进自动回流,以减少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2012-11-13 17: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