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中医:透视再生障碍性贫血

      中医认为,心、肝、脾、肺、肾等脏腑与血液的生成都有关系。饮食入胃,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其 中的“水谷之气”精微物质,通过“心生血”的作用,变成赤色的血液。让我们从中医的角度来了解一下再生障碍性贫血这个疾病。

      “肾藏精、主骨、生髓”,“血为精所化”,说明肾、骨髓、血液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骨髓与造血有直接关系。骨髓藏于骨,又为肾所主,肾之功能强弱与否,可以影响骨髓生精造血。还认为:肝藏血,“以生气血”,能储藏食物中的精微物质,作为造血原料,说明肝也与造血有关。

      中医认为,血与气、血与精的关系密切。气属阳,血属阴,血液的生成有赖于气,气可促进造血。精与血同时有,可以上互转化,相互影响。

      因此,心、肝、脾、肺、肾等脏腑和精、气都与造血有关,其中任何一个脏器,功能失调,都可以影响人体的造血功能,祖国医学认为造血的骨髓与肾有密切关系,所以肾对于造血有着重要的意义。

      就再障的致病因素而言,中医认为主要由于先天不足、六淫、七情、饮食不节、劳倦、房劳等因素,伤及气血脏腑,特别是影响心肝脾肾,因而出现血虚、虚劳诸证。

      再障患者需注意四个“红色警报”

      先天不足:《订补明医指掌》记载:“小儿之劳,得于母胎”,何嗣宗《虚劳心传》说:“有童子患此者,则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而禀于母气者尤多,故一般称为童子劳”,这可能包括一部分先天性小儿再障。

      六淫:凤、寒、暑、湿、燥、火谓之“六淫”。例如,风寒可以直中三阴,三阴包括太阴脾经、少阴肾经、厥阴肝经,使肝、脾、肾三脏受伤。

      七情妄动:大怒伤肝:思虑过度伤及心脾:劳倦内伤,是造成虚损疾病的重要原因;形神过耗可伤及五脏,继而引起脏腑功能失调,脏精亏损而成虚劳。

      饮食不节:可伤脾胃;房劳可伤肾,使肾之阴阳亏损。

      这些脏器受损,不仅出现本脏证侯,而且由于这些脏腑与造血有关,影响到造血功能时,还会出血虚证侯。《黄帝内经》记载:“精气内夺则积虚成损,积损成劳”《类证治载》记载:“凡虚损起于脾胃,劳瘵多起于肾经”,也说明这种虚损病山于精气内夺引起,并与脾肾有关。气血是人体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贫血患者由于气血两虚。精气内夺,容易招致感染。气虚不能摄血,阴虚内热,以及外感发热,热伤血络,或迫血妄行,皆可引起出血。这就是再障血虚、出血、发热三大主证的发生机理。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症状、体征有哪些,可产生哪些并发症?

      再障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发热和感染。由于病情进展的快慢、严重性以及病变广泛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我国将再障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类,两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也不相同。

      (1)急性型再障

      急性型再障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起病大多急骤;常以贫血或出血发病,少数以发热发病。发病后病情迅速恶化。病程短。早期症状主要为血小板和粒细胞严重缺乏而引起的出血和感染,严重贫血的症状出现稍迟。出血严重,除皮肤、粘膜出血外,常有内脏出血,如呕吐、便血、尿血、子宫出血、发热及感染严重,体温常在39℃以上,除呼吸道和口腔感染外,也可有肺炎、蜂窝组织炎、皮肤化脓性感染及败血症等。感染与出血可互相影响,感染是本病死亡的另一原因。

      临床检查发现,急性型再障的临床体征表现为贫血面容,睑结膜及甲床苍白。一般无淋巴结及肝脾肿大。无黄疸。

      (2)慢性型再障

      慢性型再障发病率成人多于儿童,男性多于女性。起病多缓慢,常见贫血发病,首先出现的症状常是面色苍白、疲乏、心悸、气急、头晕、头痛等。以发热、出血发病者少见。出血部位较少,程度也轻,常见的出血有皮肤粘膜出血和齿缝出血,女性可有程度不同的子宫出血,很少有内脏出血,感染少见,且较轻。

      有可能病情逐渐减轻,转为慢性型;慢性型再障有时病情加重而转变成急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症除出现感染,内脏出血外,慢性型病例,由于长期贫血,晚期可发生贫血性心脏病。如输血过多,达10000毫升以上者,可发生血色病。

    2012-11-13 16: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