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眼科疾病,该病多见于户外劳动者,以渔民、农民发病居多,可能与风尘、日光、烟雾等长期的慢性刺激有关,对于翼状胬肉患者来说及时接受治疗是很关键的,目前治疗翼状胬肉常采用西医治疗治疗效果明显,那么翼状胬肉有哪些西医治疗方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日本学者用丝裂霉素C滴剂用于术后滴眼,获得了预防复发的满意疗效。认为此噻替派用量少,刺激小,应用简便,术后形成的疤痕非薄,可以代替90锶作预防用。但可能产生过敏性结膜炎、巩膜软化、虹膜炎、 青光眼,翼状胬肉等副作用。
处方及配法丝裂霉素C2毫克/支,氯化钠48毫克,蒸馏水加至5毫升(每毫升含丝裂霉素C0.4毫克)。本溶液在pH6~9之间稳定,避光冷藏条件下可保存一周,pH7~9,温度5℃时,经五天后效价可保持在90%以上;二十天后仍可保持在80%以上。用法术后次日起,每日滴眼三欠,根据翼状胬肉演进情况,连续应用5~7日。兼用醋酸可的松膏可以减轻充血和药物刺激及睑结膜炎等。术后约3~4周移植结膜平复,并逐渐与正常结膜平齐。
翼状胬肉的治疗药物,噻替派1:2000~1:1000溶液,术后第二天开始用药,持续6~8周白昼滴用颇有效。用噻替派和强的松龙于术后滴眼,预防胬肉病发率94%。但未予手术的患者,却无消除作用。
博莱霉素(争光霉素)对结膜期及角膜前期的初发胬肉肉约注3~6次后(三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5~7天),即能使胬肉不同程度地消退,个别“溶解”,体变苍白。对角膜期翼状胬肉则仍需先手术,而后再行注射。但须避免重伤巩膜。注射方法博莱霉素(每支含5毫克=15000单位)粉剂,用2%普鲁卡因2毫升稀释,浓度为7500单位/毫升,每次注射0.2~0.4毫升(1500~3000单位)。如为结膜期胬肉,一般一次1500单位即可。药液要注射在变性组织内。
角膜前期翼状胬肉注射量及次数需多;方法如下抽0.4毫升争光霉素先在胬肉体的深部注入0.2毫升,使组织浸润均匀隆起,以不刺伤内(外)直肌鞘为度。然后将针头推向角膜缘注射0.05毫升,再将剩余药液0.15毫升分三份分别注射在泪阜下方及上下穹窿部。为了减轻反应可在对侧(内或外)球结膜下加注0.3毫升强的松龙,涂四环素可的松眼膏并包扎。
次日换药。根据局部反应程度及病变消退情况,还可进行第二次注射,按需要加减各部位的剂量,一般为一周注射一次,3~6次后(10000~80单位)。翼状胬肉变薄,患部平复,与结膜下萎缩组织形成粘连,移动受限,但视力却无损害。
以上是针对翼状胬肉有哪些西医治疗方法的详细介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翼状胬肉患者发病时一定要尽快去正规的专业医院进行治疗不要盲目用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相关阅读:
翼状胬肉患者如何进行手术治疗
2017-09-07 13: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