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眼球震颤有哪些治疗方法

      眼球震颤是一种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眼科疾病,眼球震颤患者逐年增长,该病早期症状不明显所以很容易被忽略从而导致病情恶化,所以眼球震颤应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那么眼球震颤有哪些治疗方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眼球震颤,简称眼震。是一种不自主的、有节律性的,往返摆动的眼球运动。常由视觉系统、眼外肌,内耳迷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引起。眼震可依病因、临床特征和有关的神经眼科情况分为二大类知觉缺陷型眼震如注视性眼震;运动缺陷型眼震如注视麻痹性眼震。

      中医认为眼球震颤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耳部、脑部病变,或风热邪毒攻脑所致,治之主张审因论治。证属肝热夹风者,治宜清肝泻热、祛风散邪,方宗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柴胡、黄芩、栀子、龙胆草、车前子、木通、剂芥、防风、生甘草等;证属肝肾阴虚、阳亢化风者,治宜滋养肝肾、平肝息风,方宗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用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川生膝、益母草、茯苓、女贞子、旱莲草等;证属先天不足、脾肾亏虚者,治宜补脾益肾,方宗人参养营汤加减,药用党参、茯苓、白术、熟地、当归、白芍、远志、怀生膝、菟丝子等。

      先天性冲动型者(即眼位性)可以进行手术,其目的根据“中间带”眼位矫正其代偿头位,转变眼位,减轻眼球震颤,提高视力。由于慢相侧运动的一组眼外肌肌力强,快相侧运动的一组眼外肌肌力弱。为此,可以将慢相侧两眼外肌后退,以减弱其张力,使与快相侧一组的眼外肌平衡。将“中间带”眼位从偏心注视位转到正前方注视位。

      如左方为中间带静止眼位性眼球震颤,可将左眼外直肌及右眼内直肌徙后6mm,左眼内直肌缩短6mm,右眼外直肌缩短7mm(一般外直肌比内直肌多徙后2毫米),使静止眼位移向前方。眼源性眼球震颤,重点是提高视力,防止导致视力随意的原发病变。亦可配制适当三棱镜以消除代偿头位,提高视力。

      眼球震颤患者术前对家长及患儿进行疾病知识与手术知识的宣教,使其于术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接受手术前向眼球震颤患儿及家长说明专项检查对于手术的作用,使患儿和家长积极配合。由于术中对眼外肌进行牵拉或者说需要压迫眼球,可导致迷走神经与三叉神经兴奋,因此易使患儿出现恶心呕吐等眼-胃肠反射,所以于术前对眼球震颤患儿及家长进行饮食指导。术前10分钟时给予肌注阿托品0.3mg,对于需全麻眼球震颤患儿做好术前全麻以及术中监护的准备。

      以上是针对眼球震颤有哪些治疗方法为大家进行的详细介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眼球震颤患者平时应特别注意维生素B类(胚芽米、麦片酵母)的摄取,对治疗效果也有明显的作用。

    相关阅读:
    眼球震颤患者怎么治疗效果好

    2017-09-01 17: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