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中医在羊角风诊断方面有着独到之处

       中医在两千多年前就能对羊角风作出诊断,主要是根据羊角风的临床特征。第一是反复性。《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篇》最早作了记载:“病初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第二是自解性。巢元方首先指出:“病发时,身软,时醒者谓之痫。”(《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风痫候》)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痉病瘛病总论》中对反复性、自解性作了综合说明,他说:“时作时止,止后或数日,或数月复发,发亦不待治而自止者,痫也。”第三是症候特点。最主要的是突然发作,主要表现有:神昏,抽搐,吐痰沫,瞪眼直视,面目相引等。《活幼心书·卷上·痫症》概括为:“嚼沫牙关目上翻。”《医宗金鉴·卷五十一·痫症门》概括为:“发时昏倒搐涎声。”其次:中医诊断羊角风的四疹要点。

      医师指出,中医诊察疾病的主要方法是望、闻、问、切四诊,它们是辩证论治的基础。通过四诊了解病因、分析病情、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小儿羊角风四诊的要点如下:

      ⒈望诊

      ①望神情:主要注意眼神,若清彻灵活,炯炯发光,此心神无伤;若浑浊发呆,则心神受蒙。

      ②望面色:红润有泽则气血调和;两颧发赤为胃有积热;面色萎黄是脾胃虚弱;面灰带黑乃肝肾亏损,病重难治。

      ③望唇、舌:唇红,脾胃多积热;唇、舌生疮,心胃火盛;舌质红绛多热,台质淡嫩多脾虚,舌质尖边赤为心肝有热,舌质暗红为血瘀。舌苔黄为里热,舌苔黄腻乃痰热内蓄,白厚多积滞,剥脱苔常为积滞夹虫之候。口流清涎不断为脾虚湿盛。

      ④望形态:多动不能静止乃心肝火盛;懒动、走路不稳为脾肾两亏。

      ⑤望发作状态:见到患儿犯病,在积极处治的同时,要注意观察抽搐的形式,是全身抽搐,还是半身抽搐,是点头痉挛,还是口眼相引。有无失神,有无栽倒,有无转圈,有无奔跑,有无吐痰沫,有无尿失禁。发作时间多久,发作后又有什么表现。“百闻不如一见”,亲眼见到有助于正确诊断和辩证。

      ⒉闻诊

      ①听语言:多言好语是心肝有热;沉默寡言是心脾两虚。声音宏亮肺胃气实;声音低沉、无力,是脾肺气虚。

      ②听痰鸣吼叫:见到患儿犯病时,要听有无痰鸣吼叫;如果有要注意声响高低,时间长短。一般声响高、时间长多为痰热;声响微、时间短多兼气虚。

      ⒊问诊

      ①问病史:首先要问清楚第一次发病的年龄、季节,是白天还是夜晚。

      犯病前得过什么病,有否颅脑外伤、高热惊风、瘟疫发痉。特别要注意询问胎儿时母亲的精神、饮食、劳逸、疾病情况,以便尽可能地找到病因。紧接着要询问发作的全过程。总病程多长?每次犯病间隔多长时间?有否诱因?重点要了解发作时的状态。发作前有否先兆?发作期有无神志丧失?抽搐的形式与程度?历时多久?发作后有无头痛、嗜睡、瘫痪或哭叫,或狂乱?通过对这些情况的了解,为诊断和辩证提供依据。

      ②问睡眠:是否安稳?有否手足蠕动、眼球转动、惊起、狂叫或哭闹?颜面肌肉有否小的瞤动?一般睡眠安稳病情稳定,不安稳往往是犯病的先兆;有些如手足蠕动,颜面肌肉抽动、惊起、狂叫本身就是羊角风发作。

      ③问二便:要问小便是否通畅?尿色是黄是白?一般小便通畅,颜色淡黄清亮为宜,若尿多色白,多为肾虚寒;尿少、色深黄提示里热已盛。问大便是否秘结?一般大便畅通、无秘结、不恶臭为宜;若大便干结、恶臭,此肠胃积热盛。

      ④问精神状态:是安静,还是烦躁、多动?能否接受教育和自控?有否任性和不避危险?一般安静,能够听话,并知善恶、好歹,不听劝说,一意孤行,甚至打人毁物,多为心肝两经热炽,病情重,或预示将犯病。若对周围事物麻木不仁,无反应,无表情,多为心神受蒙蔽,智力受到严重影响,预后不良。

      ⒋切诊

      ①切脉:我曾经分析了127例羊角风病人的脉象,其中滑脉占26·8%,弦脉占19·0%,数脉占30·7%,其它细、沉、弱、缓占23·5%。滑脉为痰盛,弦有肝风,数为里热,细、沉、弱、缓乃脾肾、气血虚象。

      ②触腹:重点查看腹部有否灼热、胀满。有灼热、胀满者多有积热。第三:中医的鉴别诊断。

      隋·巢元方首先提出羊角风与痉病的鉴别,后世一些医家又强调惊与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下面从中医的角度,将羊角风与惊风、痉病、癫病作一鉴别。

      


    【本文由西安大秦医院供稿】

    2016-07-22 16: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