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的一边或者两边耳前有一个“小眼儿”,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仓眼”,很多说有“仓眼”的孩子将来有福气。不过,专家提醒,如果耳前有这种“小眼儿”时,就要特别当心了,要仔细排查是否有先天性耳前瘘管。
耳前“仓眼” 小心先天性耳前瘘管:
在医学里‘仓眼’称之为先天性耳前瘘管。这是在胚胎发育期,发育成耳廓的第一、二鳃弓的耳廓原基在发育过程中融合不全所致。据专家介绍说,先天性耳前瘘管通常为一个盲管,深浅不一,可长可短,并且有的还有分支,有的长瘘管可以穿到外耳道深部,甚至到耳后。这种瘘管的内层为上皮组织,可分泌皮脂腺。这也是耳瘘口有分泌物流出的原因。
大部分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没有任何感觉,少数人按压有少量白色、有臭味的分泌物流出,有时也可能发痒。还有部分人会继发感染,局部发生红肿热痛、流脓,并反复发作形成疤痕。先天性耳前瘘管可能一辈子不发炎,有时本人并不知有瘘管,只在体检时被发现。这种不发炎的小洞,不影响美观,不要处理。不过一旦发生一次感染,今后就会反复发作。
在急性发炎时,要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局部热敷。对于急性感染未形成脓肿患者,可以到耳鼻喉科门诊行微波理疗,促进消炎、消肿,缩短病程。如果已形成脓肿,应到医院切开引流。待急性炎症过后,特别是反复发炎化脓的患者,应作瘘管切除手术。这种手术虽然不大,但必须完全切除瘘管周围的上皮组织,否则容易复发。
即使没有症状,平时也不能掉以轻心,耳前这个“小眼儿”随时都有可能发炎,所以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平时应注重生活细节。保持耳部干燥很重要。如果耳朵周围有水,用棉签擦拭就可以,但不能使劲太重。同时,对没有感染过的瘘管不要用手去挤压,保持局部清洁,防止发生感染。
2016-06-27 10: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