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动脉栓塞疾病的诊断一旦确立后,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因为及时的治疗关系到动脉栓塞患者的肢体或脏器的存活及功能的恢复,治疗的越早,效果就越好。那么,动脉栓塞的两大常用的治疗方式是什么呢,下面带你了解动脉栓塞的两大常用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大方式。
一、手术治疗:
1、动脉切开取栓术的适应证:
①动脉栓塞诊断明确,明显影响肢体或脏器血液供应并有可能引起坏疽者。
②72小时内尚未发生坏疽者。
③已超过72小时且已发生小范围坏疽,如肢端或小片皮肤及软组织坏疽,取栓后有可能避免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者。
2、动脉切开取栓术的禁忌证:
①肢体已发生坏疽,取栓后也不能避免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者。
②严重心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如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或休克者,应先改善心脏功能、纠正休克,同时应用肝素抗凝。如动脉栓塞发生于肢体动脉内,可于栓塞近端行动脉穿刺注射溶栓剂溶栓;病情允许时应用血管扩张剂,待心脏功能好转、休克纠正后尽早施行取栓术。
③患者处于濒临死亡状态。
3、手术前准备:采取各种措施了解病人全身情况和心脏功能,采用抗凝和祛聚疗法。
4、术后处理:
①全身处理:因肢体或内脏缺血时间过长,有很多代谢产物积存,动脉供血恢复后,这些代谢产物也随之进入血循环,可导致酸中毒、高血钾及肾功能衰竭等。因此,动脉栓塞术后72小时内应严密监护心、肺和肾脏的功能,及时监测水、电解质及酸硷平衡的变化,及时予以纠正。取栓术后,应常规进行抗凝治疗。
②局部处理:动脉栓塞术后应观察患肢的血运恢复情况,包括皮肤颜色、静脉充盈、皮肤温度以及动脉搏动等情况。术后12小时内应给予较强的血管扩张剂,如罂粟碱30~60mg静脉注射,4~6小时1次。若动脉栓塞术后患肢症状仍不缓解、体征也无改善,超声提示有血流中断,应行动脉造影,证实发生再栓塞,应再次行动脉切开取栓术。
二、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腘动脉分支和肱动脉分支的动脉栓塞患者;或者是病情难以忍受手术者,以及肢体已经坏疽不适宜取栓的动脉栓塞患者。
1、一般处理:严密观察病人生命指标和患肢的病情,并作详细记录。患肢安置在低于心脏平面位置,一般下垂15º左右,有利于血液流入肢体。室温保持在25º左右。局部不可用热敷,以免组织代谢增高,加重缺血,缺氧。局部冷敷、降温可引起血管收缩,减少血供,也禁忌使用。
2、防止血栓延伸:应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
3、解除血管痉挛:在动脉栓塞急性期可选用普鲁卡因、罂粟硷、前列腺素制剂。
4、交感神经阻滞:交感神经阻滞是解除动脉痉挛的有效措施,作用于侧支动脉。经验证明,施行交感神经阻滞的临床反应良好,即使在主干动脉搏动末恢复的情况下,这不仅可以缓解疼痛,而且可使原先处于寒冷、苍白或发绀状态下的肢体,迅速转为温暖和粉红色。下肢动脉栓塞可阻滞腰交感神经,上肢阻滞是状态神经节。
以上就是“带你了解动脉栓塞的两大常用的治疗方式”的详细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广大患者朋友。无论选择哪种治疗方式都要听取医生的建议,根据自己的病情来选择,切记盲目的选择,这样对动脉栓塞病情恢复是非常不利的。
2016-05-16 11: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