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恐惧障碍的症状

      1.共同特征

      (1)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明知别人在同样情境下不会感到危险或威胁,但不能减轻其恐惧的体验和焦虑的心情。

      (2)发作时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如头晕、昏倒、心慌、颤抖、出汗等。

      (3)对恐惧对象有极力回避行为。

      (4)知道恐惧是过分、不合理、不必要的,但无法控制。

      (5)不接触特定的物体或环境则无任何症状,但病人只要设想进入恐怖处境,就感到紧张不安(预期性焦虑)。

      2.类型

      (1)场所恐怖症:又称广场恐惧。常起源于自发的惊恐发作,并在相应的场合逐渐产生期待性焦虑和回避行为。有些学者认为广场恐惧是惊恐障碍的一种形式,但其他学者认为该病是从某次惊恐发作中产生一种独立的疾病。且病程易趋向慢性。大部分患者可以通过认知行为治疗而治愈,部分患者服药有效。

      ①广场恐怖症无惊恐发作:这类患者在广场恐怖症状出现前和病程中从无惊恐发作,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A.害怕到人多拥挤的场所:如会场、剧院、餐馆、菜市场、百货公司等,或排队等候。

      B.害怕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如乘坐汽车、火车、地铁、飞机等。

      C.害怕单独离家外出,或单独留在家里。

      D.害怕到空旷的场所:如旷野、空旷的公园。

      当患者进入这类场所或处于这种状态便感到紧张、不安,出现明显的头昏、心悸、胸闷、出汗等自主神经反应;严重时可出现人格解体体验或晕厥。由于患者有强烈的害怕、不安全感或痛苦体验,常随之而出现回避行为。

      ②广场恐怖症有惊恐发作:有以下3种表现:

      A.广场恐怖症起病前从无惊恐发作,不在害怕的场所也无惊恐发作,只在经历害怕的场所或境遇时极度恐惧,达到惊恐发作的诊断标准。回避害怕的场所或境遇,或恐怖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惊恐发作便会停止。这种情况广场恐怖症是原发病。惊恐发作属继发反应。

      B.广场恐怖症起病前经历过一次或多次惊恐发作,害怕单独出门或单独留在家里,担心自己出现惊恐发作时无亲友在身旁救助;如果有人陪伴便可消除担心。在惊恐障碍得到有效治疗后,广场恐怖会逐渐消失。这类病例的原发病是惊恐障碍,广场恐怖为继发症状。

      C.广场恐怖和惊恐发作见于同一患者,患者既在人多拥挤的场合感到紧张不安,在一般情况下也有惊恐发作。这种情况常需分别给予适当治疗,两类症状才会消失;应考虑为二者合病(comorbidity)。

      (2)社交恐怖症(社交焦虑恐惧症):社交恐怖症的主要特征是害怕被别人审视或否定评价,害怕自己会做一些令人窘迫的事,或有些表现可能会丢脸(包括表现出明显的焦虑症状)。这种担心可只限于特定场合,也可涉及大部分社交场合。社交恐怖症症状可在青少年晚期——最关注留给他人印象的时期出现;也可在正常人中突然发生,通常初次为应激事件诱导下的一次严重焦虑发作。因担心他人对其焦虑予以注意和批评,初次发作后症状常可持续。其恐怖对象是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表现为害怕处于众目睽睽的场合,大家注视自己,或害怕自己当众出丑,使自己处于难堪或窘困的地步,因而惧怕在公共场所进食、如厕、公开讲话或表演,当众写字时控制不住手发抖,当众说话口结巴或在社交场合结结巴巴不能作答等。

      (3)物体恐怖症:又称单纯恐怖症或称单一恐怖症、特殊恐怖症(special phobia)。其恐惧对象主要为某些特定的物体或情境。促发的情境很单一、很具体。这一综合征也包含3个成分:预期焦虑,恐惧刺激引起的焦虑情绪,以及为了减轻焦虑采取的回避行为。这类患者害怕的往往不是与这些物体接触,而是担心接触之后会产生可怕后果。例如:患者不敢接触尖锐物品,害怕会用这种物品伤害别人;不敢过桥,害怕桥会塌,掉到水里去,害怕各种小动物会咬自己等。大多数患者认识到这些害怕是过分的,不合理的,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可怕,但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恐惧;即使向患者保证,仍不能减轻他们的害怕情绪。按照患者恐惧对象的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动物恐怖:害怕蜘蛛、昆虫、老鼠等。自然环境恐怖:害怕雷电、登高、临水、黑暗等。场所恐怖:害怕进入汽车、电梯、飞机等封闭空间。血-伤害-注射恐怖:害怕看到流血、暴露的伤口和接受注射。尖锐锋利的物品,如刀、剪、斧等;其他引起窒息、呕吐或疾病的场所;害怕接触特定疾病的病人或情景;进食某些东西;出门找不到厕所,担心会把粪便排在身上等。以上各种恐怖症可以单独出现,也可合并存在。虽然患者能认识到这些恐惧是过分的,不合理的,但却无法控制;即使向患者保证,仍不能减轻他们的恐惧。导致功能损害的程度取决于患者回避恐惧情境的难易程度。一般在童年或成年早期就出现,如果不加以治疗,可以持续数十年。


    【本文由广州协佳医院神经科供稿】

    2015-12-31 11:0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