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抑郁症最怕什么

      轻度的抑郁情绪,可通过情绪调节来缓解,但如果抑郁症严重到影响生活了,就必须通过药物治疗。”目前,抑郁症患者占总体人群的5%至6%,许多人惧怕服药或擅自停药,结果导致疾病越来越重,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目前已知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都伴随着大脑功能的改变,但究竟有哪些改变,医学上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抑郁症占正常人群的5%到6%,越是文化程度高,从小认真、好强、感性的人,就越容易得,比如作家、诗人等。”许多病人不愿服药,有的认为任何药物都无法拯救自己,有的对药物的副作用过于敏感。

      “我经常碰到一些重度抑郁症患者,在医院的时候,会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一旦出院回家,认为自己的情况好转了,就擅自停药,导致症状时好时坏。”一般轻度抑郁的患者,可以通过情绪调节来解决,但重度抑郁症患者,病情已经影响生活了,就必须进行药物治疗,可惜这个比例,在国内还不到20%。

      得了抑郁症的患者,许多人思维还很有逻辑性,反应灵敏且智商高,这样的表现往往让病人自己和家人意识不到这是种病,这其实是个误区。一般在就诊后,医生会判断病人是出现了抑郁情绪还是抑郁病症,如果达到了疾病的程度,仅仅靠自我排解根本解决不了。一般需要中长期的持续治疗,服药数月甚至终身。

      一般患上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的人,大脑功能结构或多或少会有所改变,但到底哪里有改变,目前医学上还存有争议。

      “我碰到一些病人,因为家里的直系亲属有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疾病,自己整日非常焦虑,害怕因为遗传而发病,影响自己的交友和婚恋。”其实,遗传只是其中一个因素,究竟这类疾病与哪几个基因有关,目前还不清楚,但家庭和环境的影响不可估量。“因为家庭中有这样的病人,往往会遭受亲人和社会的歧视,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会增加正常人的发病概率。”

      哪怕我们身边的人出现了抑郁症状,我们也不应该抱着歧视的态度疏远对方。更不应该抱着说服患者的心态,去教育对方。“你不该这样想”、“为什么不振作一点”、“你怎么这么软弱没用”,常说这类话,反而会刺激出现抑郁情绪的人。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建议他们去医院就诊,减轻他们就医的心理障碍,站在对方的角度调整谈话方式,鼓励他们坚持治疗。对于抑郁症患者,可以说一些鼓励的话语,比如“我能做什么让你舒服一些”、“我一直陪在你身边”等。


    【本文由广州协佳医院神经科供稿】

    2015-12-04 13:49:37

三分钟回复

快速问诊

特邀专家

图文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