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药物相关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较少见,最早于1949年,由Ackroyd首次报道,1953年Snapper及同事又报道3例因服美芬妥因而产生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全血细胞减少的病例,停药后也随即停止。以后又陆续发现许多药物可引起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DAT)阳性并加速红细胞破坏的药物。本病一旦确认,处理通常较容易,且可通过停药或免用同药而防止。

      病因:

      药物所致主要见于青霉素、四环素、甲苯磺丁脲、非那西丁、磺胺类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奎宁等。

      临床表现:

      发生溶血的患者过去都有服药史

    也可能在长期用药过程中发生,部分患者在发生溶血前有药物过敏反应健康搜索,如皮疹及发热等。溶血通常呈亚急性、轻度,主要是血管外,停药几天或几周后即缓解。

      患者常有急性发作的血管内溶血,伴有寒战、高热

    呕吐及腰痛

    部分患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引起溶血所需药物剂量很小,但必须有过去用药史。

      临床发现经甲基多巴治疗后,发生无症状的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者高达15%,一般火罐网在用药3~6个月,多数在半年后,也有报道在用药3年后才发生阳性反应者健康搜索。停止用药后抗人球蛋白试验转为阴性需要0.5~1年。但是甲基多巴服用后发生溶血性贫血仅有1%,贫血多为轻~中度,由于IgG吸附的红细胞为体内脾脏吞噬细胞所破坏。

      并发症:

      急性肾功能不全是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本文由北总三院血液科供稿】

    2015-12-03 15:44:15

三分钟回复

快速问诊

特邀专家

图文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