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羔风是一种发作性的疾病,有反复发作倾向者称为羊羔风症。祖国医学对羊羔风大发作临床表现的描述是非常详尽的,例如《古今医鉴·五痫》说:“夫痫者有五等,发则卒然倒仆,口眼相引,手足搐愵,背脊强直,口吐涎沫,声类畜叫,食倾乃苏”,又如《证治准绳·癫狂痫总汇》说:“痫病发则昏不知人,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至瘈疭抽掣,目上视,或口眼歪斜,或口作六畜之声。”那么羊羔风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诊断羊羔风方法:
1、风痰闭阻:
证候:发病急骤,病史较短,发作前可有先兆,如眩晕、肢体麻木、身体局部抽动等,发作时突然跌仆,啼叫,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眼相引,小便失禁,痰声漉漉,涎沫较多,发作后神识昏朦,困倦多睡。也有短暂神志不清,或精神恍惚,动作漠然,而无抽搐者。舌苔白腻,脉多弦滑。
2、痰火内盛:
证候:平素情绪急躁,心烦失眠,大便秘结,内热口臭,咯痰不爽。发作前可有头痛、胸闷。发作时卒倒叫吼,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目上视,强直抽搐,气粗痰鸣,口吐涎沫或血沫,身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浮数。
3、脾虚痰湿:
证候:平日倦怠乏力,胸闷,眩晕。发作时面色晦滞或晄白,四肢厥冷,神识昏朦,蜷卧拘挛,或抽搐频发,呕吐涎沫,啼声低怯。苔白腻,脉滑细。
4、髓海亏虚:
证候:羊羔风频繁发作,神思恍惚,面容憔悴晦暗,失眠,健忘,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苔薄腻,脉细弱。
5、瘀阻脉络:
证候:多有头部跌撞、脑部受伤史,或羊羔风日久不愈。平时可有头痛、精神抑郁、肢体麻木或头面麻木等。发作时症状较固定,抽搐或全身或局部。发作后常头痛,舌质紫黯或瘀点,苔薄白,脉涩或弦紧。
中医治疗羊羔风方法:
中医治疗羊羔风也是有一定的好处,但是患者得选对中医的方法,这样才能治好病。
1、艾灸
取穴:a.百会、大椎、身柱;b.前顶、神道、筋缩;c.百会、脊中、腰奇、鸠尾。
治法:上述三组穴位,顺序选用。每年小暑至处暑灸治1次,连续2~3年。穴位局部消毒,用药物局麻,蒜汁涂抹后艾灸。头部穴位4~5壮,胸背部5~7壮或7~9壮,体弱及儿童酌减。灸后穴位起泡处敷贴药油膏,并服食公鸡、鱼类以促使其化脓。药膏每日一换,至灸疤愈合。
2、体针取穴
主穴:背三针、鸠尾、筋缩、腰奇、间使、额三针、丰隆。
配穴:中脉、照海、神门、关元、三阴交、足三里、太渊、三冲、膻中、血海。
治法:以主穴为主,每次酌情选用4~6穴。背上针取0.6~1.5寸芒针循督脉透刺,如神道透阳关、神道透大椎、腰奇透阴关。进针后中等频率(120次/分)捻转1分钟。额三针为双侧眉冲穴沿膀胱经透刺二针,取此连线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另一顶点沿督脉透针。余穴邪实用泻法,体虚用补法,留针15分钟,每日1次或隔日1次。
羊羔风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是什么?专家解释说,羊羔风是慢性病,治疗周期长、过程繁杂,有些患者不能短时间内完全控制发作,需要医患的相互合作。医生和患者家属应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早期识别,积极治疗。
2015-09-17 16: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