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巨细胞瘤较多见的原发骨组织肿瘤之一,由于此病局部破坏性较大、生长活跃,因此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介绍骨巨细胞瘤的一些诊断方法,希望对广大患者有所帮助!
一、骨巨细胞瘤的常规诊断
1、对于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是最具诊断价值的放射学检查手段。
骨巨细胞瘤在X线片上表现为骨端的溶骨性破坏,可侵及干骺端,向关节侧延伸侵及部分或全部邻近关节软骨下的骨皮质。肿瘤大小与发生病变骨的大小有关。肿瘤延患肢骨长轴侵及的范围往往小于延横轴侵及的范围,在骨干侧可见筛孔样改变,而在骨端的周围可见明显的骨皮质膨胀、变薄。病变内部为不同程度的溶骨改变,皮质外多没有骨膜反应,当出现病理骨折时则可见骨膜反应。通常可见到骨膜下新生骨有中断,骨膜保持完整,病变的松质骨边缘部分可有明显的界限。骨巨细胞瘤没有肿瘤基质的矿物化,关节渗出少见,但经常伴有病理性骨折发生。
长骨以外部位的骨巨细胞瘤在X线片上无特征性表现,与其他溶骨病变没有区别。长骨骨巨细胞瘤有其独特的影像学表现和典型发生部位,在大多数病例中平片即可确诊,然而在外科治疗前组织学诊断仍然是必要的,因为类似的影像学表现也可以发生于其他病变中,如恶性纤组织细胞瘤、骨肉瘤和其他肿瘤。
2、CT在确定肿瘤范围方面优于X线平片。
其可精确确定肿瘤在皮质内的范围,肿瘤与其他结构的关系,皮质是否完整和确定肿瘤的侵袭范围。在CT片中,皮质表面及滑膜的反应性改变和水肿酷似肿瘤的一部分。另外,非强化下CT也不能区分肿瘤与肌肉,因为两者之间的衰减系数相同。CT只能通过重建的方式才可显示软骨下骨的破坏程度。肿瘤内能见到液 ---液平面,这是骨巨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所致。
3、对于骨巨细胞瘤来说,磁共振(MRI)是最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高质量的对比度和分辨率,并可多平面成像。
无论是水平轴位、冠状轴位还是矢状轴位,和大多数骨肿瘤一样,骨巨细胞瘤显示出长的纵向弛豫时间(T1)和长的横向弛豫时间(T2)。肿瘤在纵向弛豫时间(T1)表现为低强度信号,在横向弛豫时间(T2)表现为高强度信号。因此看髓内病变最好用T1加权像,在观察皮质外病变时最好用T2加权像。CT 不能确定皮质外肿瘤的范围,MRI也不能,因为肿瘤与相邻肌肉的衰减系数相同。用CT确定微小的皮质破坏更好一些,因为MRI对于空间存在的分辨率很差。
骨扫描也用于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在骨巨细胞瘤累及的部位,放射性核素99mTc的摄取量增加。放射性核素摄取升高的情况可能是弥散的,血液集中在边缘部分,而中央部分的浓聚较低。放射性核素摄取可以超过肿瘤的边界,因此无法用来正确判断其在髓腔内的侵及范围。位于软组织的肿瘤对放射性核素的摄取很低,亦无法用来确定肿瘤的骨外范围。放射物摄取增加可以发生在与肿瘤相邻的关节,未被肿瘤侵及的关节同样可以发生放射性浓聚。骨扫描既不能确诊骨巨细胞瘤,也不能确定肿瘤的侵及范围,所以用途是有限的。骨扫描可以除外或帮助确诊多发病变。
二、高危人群及好发部位的诊断
1、瘤细胞特点诊断
根据单核瘤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特点可分为Ⅰ、Ⅱ、Ⅲ。Ⅰ级为良性,Ⅲ级为恶性,Ⅱ级介于Ⅰ、Ⅲ级之间,为相对恶性。
2、年龄及病发部位诊断
多为20~40岁成人,好发于四肢长管骨的骨端,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桡骨下端最常见。
3、骨巨细胞瘤的症状诊断
早期仅为局部间歇性轻度隐痛,随病情发展,渐渐出现患部肿胀、疼痛、压痛和功能障碍。当骨皮质变薄时触之有乒乓球感。当瘤组织破入软组织时,瘤体增大,表面皮肤紧张发亮,皮肤温度升高,静脉充盈怒张。常合并病理性骨折,脊椎部病变可压迫脊髓或脊神经根而产生相应症状。
专家温馨提醒:通过以上的介绍,希望能给您带来一定的帮助。如果您的身体健康出现了某种疾病的症状,千万不要耽误诊断,应及时去正规医院就医,以免延误病情,造成严重的后果。
2015-01-20 10: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