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如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在眼部的主要并发症。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病程在5年内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DR发生率为13%,病程在10~15年则高达90%;同样,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病程5年的DR发生率为24%~40%,病程超过10年可达53%~84%。本文主要阐述如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垂体摘除:

      基于生长激素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关的理论,多年来曾采用了多种垂体遏制方法,包括从外部辐射到经额垂体摘除。临床观察发现,完全或接近完全的腺垂体功能遏制(包括垂体摘除)能较快地改善不伴有严重纤维增殖改变但有严重的NPDR和活动的新生血管生长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眼的病情。垂体摘除加上光凝治疗效果更好。但若视网膜功能已严重受损,如ERG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视网膜功能低下,大面积毛细血管闭塞,则垂体摘除无治疗意义。

      另外,垂体摘除会带来诸多后遗症,并需终身补充激素,故应特别慎重。目前,由于光凝治疗效果日益被肯定,垂体摘除已渐成为历史。垂体摘除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治疗的意义可能仅在于促使我们对该病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

    2015-01-12 15:50:44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