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酒精性肝损伤进展或加重的因素较多,目前国内外研究已经发现引起酒精性肝病的因素主要包括:饮酒量、饮酒年限、酒精饮料品种、饮酒方式、性别、种族、肥胖、肝炎病毒感染、遗传因素、营养状况等。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酒精所造成的肝损伤是有阈值效应的,即达到一定饮酒量或饮酒年限,就会大大增加肝损害风险。因此,需尽早了解其病因并加以防范。
1、营养:对慢性酒精性肝硬化病人提内成分分析表明,其提内存在蛋白质缺乏,这与肝病的严重程度有关。社会经济水平低下的病人,蛋白质热量营养缺乏常常先于肝损害,但社会经济水平较高、膳食充分的病人,肝损害与营养无关。
动物实验表明,营养对酒精性肝病的作用与物种有关。代偿失调的肝病患者,如其热量是以酒精补充,同时给予营养充足的膳食,则肝病可逐渐好转,但如果膳食中蛋白质含量低,这些病人在戒酒后肝功能也不会改善。营养不良和酒精的肝毒性作用可能起协同作用,但酒精的作用更大。在充足的营养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的饮酒量不会引起肝损害,但超过酒精中毒的临界值,膳食调节就无保护作用。
2、性别:一般男性寂静中毒的现患率较女性高3-4倍。Robins等报告,男性嗜酒现患率为19%-29%,女性为4%-5%,前者较后者赶3-4倍。嗜酒是24-64岁男性最流行的精神障碍,但24岁以上女性中,嗜酒不属于前4位诊断的精神疾患。
女性对酒精较男性敏感,其安全饮酒剂量(140g/周)较男性(210g/周)低。女性嗜酒患急性和慢性酒精相关疾病较男性多见,对酒精肝病较男性易感,且治疗后易复发。
2015-01-12 14: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