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静脉阻塞作为一种常见的眼底血管疾病,影响着许多患者的视力健康,由于该病的多致病因素,导致对患者的诊治也比较复杂。对视网膜静脉阻塞常见的诊断方法有,患者的病史、荧光造影、电诊断ERG检查、实验室诊断血液流变学等,本文主要为您介绍FFA荧光造影的诊断标准及依据。
FFA荧光造影诊断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标准与依据:
FFA荧光造影:所见亦因阻塞部位(总干、半侧、分支)、阻塞程度(完全性、不完全性)及病程之早晚而有所不同。
总干完全性阻塞在病程之初,造影早期因视网膜有大量出血病灶,使脉络膜及视网膜荧光被遮蔽。在未被遮蔽处则可见迟缓充盈的动、静脉(动-静脉过渡时间延长,往往超过20s)。造影后期,静脉管壁及其附近组织染色而呈弥漫性强荧光。当荧光素到达黄斑周围毛细血管时,如该处未被出血遮盖,便有明显荧光素渗漏,并逐渐进入并潴留于微小的囊样间隙中。
病程晚期,由于视网膜内层毛细血管床缺血而出现无灌注区。无灌注区周围残存毛细血管呈瘤状扩张。各种异常径路的侧支循环及新生血管在眼底任何部位均可出现,但在视盘面最多见。视盘面的新生血管有时可以进入玻璃体。如果破裂可导致玻璃体积血。新生血管因有明显渗漏可以与侧支循环鉴别。
总干不完全阻塞在病程之初,FFA早期,因出血量不多,荧光遮蔽较小,动-静脉过渡时间延长并不明显。静脉管壁渗漏及随后出现的管壁与其周围组织染色,亦轻于完全性阻塞。病变累及黄斑且无有效侧支循环者,则因中心凹周围毛细血管渗漏而出现花瓣状强荧光区(囊样水肿)。中心凹周围毛细血管拱环破坏而出现渗漏。病程晚期一般不见无灌注区和新生血管。
半侧阻塞与分支阻塞FFA所见范围仅限于该分干或该分支的引流区。此外,有些分支阻塞病例,在病程最初阶段可以见到该分支阻塞处管径狭窄,其附近上流端出现局限性强荧光。
2015-01-09 16: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