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翼状胬肉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

      翼状胬肉是一种向角膜表面生长的与结膜相连的纤维血管样组织,常发生于鼻侧的睑裂区。翼状胬肉的存在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引起角膜散光导致视力下降,如果胬肉遮盖视轴区,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专家指出,引起翼状胬肉的原因有很多,患者在治疗该病时需要明确病因之后再进行治疗,这样才能保证治疗的效果。

      翼状胬肉的发病原因:

      翼状胬肉的确切病因与发病机制虽然尚未完全弄清。流行病学显示,有两个因素与它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一是所居住地区的地理位置,二是暴露于日光及风沙下的时间。热带地区的居民以及长时间从事户外工作的人翼状胬肉的发病率均较正常为高,这显示日光中的紫外线可能是引起翼状胬肉的主要原因。另外,遗传也是发病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有翼状胬肉家族病史的人较正常人更易发生翼状胬肉。其他尚有许多因素被认为与胬肉的发生有重要联系。包括:局部泪液异常、型变态反应、I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

      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

      具体发病机制仍未完全解释清楚。关于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目前存在多种学说。早期的研究中发现翼状胬肉组织中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和肥大细胞反应,从而认为翼状胬肉的发病过程中存在着免疫学机制。研究还发现翼状胬肉组织中有IgG、IgE及少量IgA和IgM存在,且基底膜有颗粒状免疫球蛋白和C3沉积,因此认为翼状胬肉的发病与Ⅰ型及Ⅲ型变态反应有关。但肥大细胞仅在翼状胬肉上皮下的基质中,尤其是变性的弹力纤维附近出现,在上皮层及角膜缘未检测到,因此目前不能判断免疫反应在翼状胬肉的发病过程中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改变。

      近年来关于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十分有意义的结果,Coroneo综合了近年的研究结果,提出了翼状胬肉发病的两阶段(two-stage)发展的假说。这一假说将翼状胬肉的发病过程人为地分为2个阶段:在第1阶段,角膜缘干细胞受到破坏,角结膜屏障功能发生障碍;第2阶段,细胞增生活跃,并发生炎症、血管化和结缔组织重塑形,角膜“结膜化”,从而发生翼状胬肉。这一假说与以前认为翼状胬肉是变性性疾病的概念相反。

      根据“两阶段”学说,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是翼状胬肉发病的基础。如前所述,来自颞侧的光线投射至鼻侧角膜缘的后面时,其光线的强度可被放大20倍,此处上皮基底细胞从后面受“打击”,可造成干细胞的功能障碍及数目减少。而完整的角膜缘是阻止结膜向角膜生长的屏障,一旦此屏障被破坏则使增生活跃的结膜成纤维细胞(一说是转化了的角膜缘干细胞)易于向角膜方向生长。

    2014-12-29 17:4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