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占眼眶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4位,但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较为罕见,其恶性程度较高,预后不良。本文主要阐述眼眶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方法。希望能对患者有所帮助。
眼眶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的诊断:
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并结合影像学检查,诊断并不难,最后确诊还要靠活体组织检查。
主要是和泪腺上皮性肿瘤鉴别,后者为多回声或中高反射,但和泪腺炎性假瘤区别困难,必要时活检证实诊断,最易和其混淆的是淋巴细胞性炎性假瘤,两者在临床和影像上均类似,仅淋巴瘤年龄偏大,最后鉴别需要病理证实。
眼眶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的检查诊断:
1、外周血象:早期患者血象多正常,继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或肿瘤累及骨髓可发生贫血,血小板减少及出血,9%~16%的患者可出现白血病转化,常见于弥漫型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滤泡型淋巴瘤,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及弥漫型大细胞淋巴瘤等。
2、生化检查:可有血沉,血清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及碱性磷酸酶升高,单克隆或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以上改变常可作为肿瘤负荷及病情检测指标。
3、血沉:血沉在活动期增快,缓解期正常,为测定缓解期和活动期较为简单的方法。
4、免疫学表型检测:单克隆抗体免疫表型检查可识别淋巴瘤细胞的细胞谱系及分化水平,用于诊断及分型常用的单克隆抗体标记物包括CD45(白细胞共同抗原)用于鉴定其白细胞来源;CDl9,CD20,CD22,CD45RA,CD5,CDl0,CD23,免疫球蛋白轻链κ及γ等用于鉴定B淋巴细胞表型;CD2,CD3,CD5,CD7,CD45RO,CD4,CD8等鉴定T淋巴细胞表型;CD30和CD56分别用于识别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及NK细胞淋巴瘤,CD34及TdT常见于淋巴母细胞淋巴瘤表型。
5、遗传学:90%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存在非随机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常见为染色体易位,部分缺失和扩增等,不同类型(entity)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多有各自的细胞遗传学特征,非霍奇金淋巴瘤是发生于单一亲本细胞的单克隆恶性增殖,瘤细胞的基因重排高度一致,IgH基因重排常作为B细胞淋巴瘤的基因标志,TCRγ或β基因重排常作为T细胞淋巴瘤的基因标志,阳性率均可达70%~80%,细胞遗传学及基因标志可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分型及肿瘤微小病变的检测。
2014-12-29 12: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