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小儿苯丙酮尿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小儿苯丙酮尿症患者可表现为婴儿痉挛性发作、点头样发作或其他形式。约80%患儿有脑电图异常,异常表现以癫痫样放电为主,经治疗后血Phe浓度下降,脑电图亦明显改善。PKU患者除了影响智能发育外,可出现一些行为、性格的异常,如忧郁、多动、自卑、孤僻等。引起该病主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内容如下。

      小儿苯丙酮尿症的病因:

      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系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酶的缺陷所致。

      少数可治性遗传性代谢病之一,应早期确诊和治疗,避免产生神经系统的不可逆性损伤,由于患儿在早期不出现症状,故诊断**卵助实验室检测,在 PKU的典型症状出现以后,诊断并不困难,但已为时过晚,因已失去预防脑损伤的时机,**强调症状前诊断,即在宫内或新生儿早期确诊,我国有些城市正在开展对全部新生儿作PKU普遍筛查,以及时发现所有PKU婴儿。

      小儿苯丙酮尿症的发病机制:

      苯丙氨酸(pheny**nine,Phe)是人体必需氨基酸,食入体内的Phe一部分用于蛋白质的合成,一部分通过苯丙氨酸羟化酶作用转变为酪氨酸,仅有少量的Phe经过次要的代谢途径在转氨酶的作用下转变成苯丙酮酸。

      苯丙氨酸羟化酶:小儿苯丙酮尿症是因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nine hydroxylase,PAH)基因突变导致PAH活性降低或丧失,Phe在肝脏中代谢紊乱所致,PKU患者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酪氨酸及正常代谢产物减少,血Phe含量增加,刺激转氨酶发育,次要代谢途径增强,生成苯丙酮酸,苯乙酸和苯乳酸,并从尿中大量排出,故称苯丙酮尿症,苯乳酸使患儿尿液具有特殊的鼠尿臭味,高浓度的Phe及其异常代谢产物遏制酪氨酸酶,使黑色素合成障碍,Phe增高影响脑发育,导致智能发育落后及出现小头畸形,抽搐痉挛等神经系统症状。

      遗传特点:

      1、患儿父母都是致病基因携带者(杂合子)。

      2、患儿母亲每次生育有1/4可能为PKU患儿。

      3、近亲结婚的子女发病率较一般人群为高。人类PAH基因位于第12号染色体上(12q22~12q24.1),PAH基因全长约90kb,有13个外显子和12个内含子,外显子长度在57~892bp之间,成熟mRNA约2.4kb,编码451个氨基酸,内含子长度为1~23kb不等。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北京,上海等地已经开展用单链构型多态性分析(SSCP),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温度梯度凝胶电泳(TGGE),点杂交及DNA序列分析等技术对PKU病人进行基因分析,在国内人群中发现了30种以上基因突变,发现外显子7和12的突变占的比例相对较高,其中有一些是国内人特有的突变体,这些基因突变分别导致氨基酸置换,翻译提早终止,mPNA剪切异常,阅读框架移位等。

    2014-12-24 16: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