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与人类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可通过接触和使用血液制品等在人群中传播,本病对患者的危害极大,因此近些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阐述小儿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小儿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的病因:
1980年证实B19对人类具有致病性,近年发现其HPV B19病毒感染是重要的感染性疾病,B19是DNA病毒中体积最小,结构简单的一种病毒,其DNA为单链,线状分子,其名称中的B19来自最初发现该病毒的标本编号,病毒颗粒的直径为20~25nm,呈20面体立体对称,无囊膜,此病毒的核衣壳由2种结构蛋白组成,单个的病毒颗粒所含的DNA为正链或负链DNA,此病毒是稳定的,在60℃孵育16h仍保持其感染性,这一病毒不能在常规细胞系和动物模型中生长,但可在体外来源于人类骨髓,脐带,外周血或胚胎肝的红细胞系祖细胞中复制。
小儿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的发病机制:
分期:该病毒引起疾病的发病机制分为2期。
(1)第1期:第1期的特点是,在给易感个体(血清中缺乏针对此病毒的抗体)经鼻接种后大约6天出现病毒血症,病毒血症持续大约1周;病毒被清除后数天出现针对此病毒的IgM抗体,此抗体持续存在数月,数天后出现IgG抗体,并且持续很长时间,在病毒血症的早期,出现非特异性全身性症状,持续2~3天;这些症状包括头痛,不适,肌痛,发热,寒战,瘙痒;这些症状伴有网织红细胞减少,以及从呼吸道排出病毒,症状出现后数天,出现不显著的血红蛋白浓度下降;这种下降持续7~10天,此时作骨髓检查揭示红细胞系祖细胞显著减少,也可以发现暂时性淋巴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计数的降低。
(2)第2期:疾病的第2期在病毒接种后17~18天左右(在病毒血症被清除,咽部分泌物中病毒的排出终止以及网织红细胞减少消除后)开始,这一疾病与成人中的传染性红斑相似,有持续2~3天的细小的斑丘疹,伴有关节痛和关节炎,存在另外1~2天,这一期是在血清B19抗体滴度正在升高的情况下发生。
2014-12-24 09: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