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物临床用途较多,而以氯丙嗪使用最广泛。本组药物口服后肠道吸收很不稳定,有遏制肠蠕动作用,肠内常可滞留很长时间。吸收后分布于全身组织、以脑及肺组织中含量最多,主要经肝脏代谢,大部分以葡萄糖醛酸盐或硫氧化合物形式排泄。药物排泄时间较长,半衰期为10~20小时,作用可持续几天。以下内容主要为大家介绍一下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中毒的症状表现。
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中毒的症状:
由于该类药物治疗剂量的安全范围很大,每日量可小至20~30mg,大达1~2g,因此过量引起的致死性中毒反不多见,而疗程中的副作用则较多。最常见的为锥体外系反应,临床可见有以下三类:①震颤麻痹综合征;②静坐不能(akathisia);③急性张力障碍反应例如斜颈、吞咽困难,牙关紧闭等。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尚有体位性低血压、体温调节紊乱等。对氯丙嗪类药物有过敏患者,即使治疗剂量也有引起剥脱性皮炎、粒细胞缺乏症及胆汁郁积性肝炎而死亡者。
1、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出现肌肉震颤,明显的锥体外系症状(EPS)(有些患者可能存在与抗精神病药治疗无关的左侧纹状体多巴胺功能低下,EPS可能是疾病本身的一部分),静坐不能;急性肌紧张不全:颈斜或颈后斜、面肌歪斜、角弓反张、动眼危象等(重者进食时可噎呛致死);意识障碍:嗜睡、注意力不集中、昏睡、思维内容贫乏、昏迷;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合用安坦时瞳孔不缩小);中枢性体温过低。
2、心血管系统症状:心律失常:心动过速、房室阻滞;心电图异常:QRS波宽大,Q-T间期延长,T波低平、倒置或切迹,ST段压低;体位性低血压,乃至低血容量性休克,猝死。
3、血液系统症状: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性粒细胞减少,可能因骨髓造血功能遏制所致。
4、消化系统症状:肝肿大、黄疸、肝功能异常(中毒一周后才出现),肠麻痹(以服用氯氮平最为明显)。
5、皮肤损害:光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剥脱性皮炎。
6、恶性综合征(NMS):可出现高热、意识丧失、骨骼肌强直、心肺功能衰竭,白细胞增高等。
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中毒的并发症:
一般认为当一次剂量达2~4g时,可有急性中毒反应。由于这类药物有明显抗胆硷能作用,患者常有心动过速、高温及肠蠕动减少;对α-肾上腺能的阻滞作用则导致血管扩张及血压降低。由于药物具有奎尼丁样膜稳定及心肌遏制作用,中毒患者有心律不齐、PR及QT间期延长,ST和T波变化。一次急性过量也可有椎体外系症状。大剂量中毒后有昏迷、呼吸遏制,但全身抽搐很少见。患者呕吐物、洗胃液和尿的毒物分析及血液药物浓度测定,都有助于诊断和预后判断。心血管系统主要表现为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低血压甚至休克等。
2014-12-23 17: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