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小儿粘连性肠梗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粘连性肠梗阻是肠梗阻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肠梗阻的40%~60%,在我国60年代大肠梗阻病例统计中,它属第一位。临床多表现为反复性顽固性腹痛、腹胀、呕吐、排便排气等症状,严重者可进一步发展为肠坏死而危及生命。本文主要阐述小儿粘连性肠梗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小儿粘连性肠梗阻的病因:

      感染:细菌或其他病原体引起的炎症性粘连,如慢性结核性腹膜炎,炎症过程中同时产生粘连,急性化脓性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后遗粘连。

      先天性:先天性粘连及索带包括胎便性腹膜炎后遗粘连,肠旋转不良索带,梅克尔憩室残留索带等。

      损伤:腹膜肠壁浆膜受机械性刺激,如手术创伤,温湿度变化,手术中使用化学药品等的刺激均可引起粘连。

      异物刺激性粘连:如腹腔内出血,胆汁,胎粪及其他药物,肿瘤刺激引起的粘连。

      小儿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机制:

      肠粘连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引起肠梗阻。常见的有以下情况:

      1、肠袢间紧密粘连成团或固定于腹壁,使肠腔变窄或影响了肠管的蠕动和扩张。

      2、肠管因粘连牵扯扭折成锐角。

      3、粘连带压迫肠管。

      4、肠袢套入粘连带构成的环孔。

      5、或因肠袢以粘连处为支点发生扭转等。肠襻折叠成角或依此粘连部发生扭转,这种情形常发生在切口下面。

      6、某段肠襻与远处粘连,如空肠与盆腔粘连,牵拉肠管成锐角也可造成肠梗阻。

      以上情况,一般造成单纯性肠梗阻。如并发扭转束带或内疝影响血运,即形成绞窄性肠梗阻。此外,进食后大量肠内容物达粘连处,引起肠蠕动亢进可发生肠扭转,亦可促进肠梗阻的形成。

      粘连的发生与损伤的程度、异物的刺激严重程度,物理刺激强度,腹腔应用抗生素等药物及全身情况有明显的联系。

      初期均由于保护性炎症反应,大量纤维蛋白原渗出,变成纤维蛋白后沉积在腹膜及肠浆膜上,形成松软广泛的肠襻间纤维蛋白性粘连。

      逐渐生成胶原纤维而形成纤维性膜式粘连。经过肠管的蠕动,使剩余的纤维性粘连膜被牵拉破裂,而遗留下索带式粘连,或部分肠襻相互紧密粘连成团,引起肠管扭转,肠腔狭窄就成了以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主要发病基础。

    2014-12-23 08: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