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小儿莱施-尼汉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莱施-尼汉综合征(Lesch-Nyhan syndrome)又称自毁容貌综合征。本病的临床特点是男孩发病、智力低下、舞蹈状手足徐动、脑性瘫痪、强迫性自残、攻击性行为和高尿酸血症等。该病常见小儿时期发生的由于尿酸代谢异常所致的嘌呤代谢异常(metabolic abnormality of purine)症状。1964年Lesch与Nyhan首次报道并描述本病。本文主要阐述小儿莱施-尼汉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小儿莱施-尼汉综合征的病因:

      莱施-尼汉综合征属于伴性隐性遗传的先天性代谢病,Seegmiller于1965年证实本综合征由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HGPRT或HPRT)缺陷,致嘌呤代谢异常,尿酸蓄积,多见嘌呤代谢异常症状。HGPRT是嘌呤补救途径的重要环节,它将次黄嘌呤和黄嘌呤转化为核苷酸,次黄嘌呤核苷酸(IMP)和鸟嘌呤核苷酸(GMP)。小儿莱施-尼汉综合征的遗传学特征为X性连锁隐性遗传,母亲为基因携带者,专侵犯男孩。

      小儿莱施-尼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小儿莱施-尼汉综合征的基本生化异常是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缺陷,HPRT基因定位于Xq26~q27.2,包括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共计57kb,本病的致病基因突变为点突变或缺失,有多种突变类型,正常时HPRT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中,在脑的基底节内活性较高,本酶的功能是使磷酸核糖基转移到次黄嘌呤和鸟嘌呤,分别形成次黄嘌呤苷酸(inosinic acid,IMP)和鸟苷酸(guanylic acid,GMP),IMP和GMP对于嘌呤的合成有反馈抑制作用。

      患病者由于HPRT缺陷,IMP和GMP合成减少,对嘌呤合成的抑制作用降低,嘌呤合成增多,致使其终末产物尿酸大量蓄积体内,出现高尿酸血症,HPRT的部分缺陷表现为痛风,完全缺失则表现为Lesch-Nyhan综合征,本病确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几乎完全丧失,推测D1-多巴胺拮抗因子可能与本病的神经系统表现,尤其是自残行为有关。

      温馨小贴士:目前可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s)或特异性探针检出HPRT的突变基因;用大量毛发滤泡检测其酶活性以查出杂合子;用羊水细胞或胎盘绒毛,检出患病的男性胎儿。杂合子的检出和产前诊断为本病的有效预防提供了可靠方法,确诊的患病男性胎儿可做选择性流产。

    2014-12-19 10:52:35

三分钟回复

快速问诊

特邀专家

图文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