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病因有哪些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由先天性解剖变异和(或)后天性因素引起局部解剖改变,致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水平部,使十二指肠瘀积、梗阻而出现间歇性反复发作餐后饱胀,上腹胀痛、恶心、呕吐、吐隔餐食物或宿食和胆汁,常于进食后2~3小时发作。仰卧位时症状明显,采右侧卧位、俯卧、膝胸位时,症状可减轻。呕吐是本征主要症状,如长期不缓解可导致消瘦、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脱水等。引发该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内容。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病因:

      十二指肠,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三者的解剖特点与本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十二指肠位于腹主动脉及其向前的分枝有-肠系膜上动脉的夹角之中,十二指肠的前方为斜行的肠系膜上动脉,其后为腹腔动脉和脊柱,通过血管造影正常人夹角为47~60°,当肠系膜过长过短,内脏下垂,脊柱前倾以及肠系膜上动脉本身的变异等均可造成,肠系膜向下牵拉,使夹角变小,常<6~25°而压迫十二指肠的水平部,形成肠管的狭窄,而出现十二指肠梗阻症状。

      1、先天因素:若肠系膜上动脉(SMA)从腹主动脉分出位置过低或两者之间的夹角过小(<15。),则对横过其间的十二指肠形成机械性压迫。另外,十二指肠上升段过短或屈氏韧带过短、肠系膜过长或过短、脊柱前凸、形成肠系膜上动脉对十二指肠的纵向压迫,在站立或坐位时明显。

      2、后天因素:包括十二指肠周围炎症和粘连、肠系膜上动脉根部附近的淋巴结肿大、横跨十二指肠的纤维组织粘连、营养不良及消瘦导致胃肠下垂从而形成对肠系膜上动脉的牵拉引起十二指肠受压形成淤滞梗阻等。另外也存在动力性致病因素,如合并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神经性呕吐、习惯性便秘等。烧伤后病人处于高代谢状态,小肠系膜内和腹膜后脂肪消耗,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变小,亦可引发sMAs。

      3、手术相关因素:食管癌术后胃十二指肠牵拉上移,使得肠系膜上动脉开口位置相对下移,产生与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相同的临床表现。脊柱前突及严重的腰背畸形矫正后也可使其夹角变小致完全或不完全性肠梗阻。

    2014-12-15 17:30:18

三分钟回复

快速问诊

特邀专家

图文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