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丝菌病的致病菌是双相型申克孢子丝菌,传统的诊断方法对于孢子丝菌病的诊断及申克孢子丝菌的鉴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难以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本文主要针对孢子丝菌病的诊断方法进行阐述。希望对患者有所帮助。
孢子丝菌病的诊断:
1、孢子丝菌病的原发性损害多为坚实、无弹性、可移动、无压痛的结节或肉芽肿,结节上的被毛脱落后,发生渗出,渗出物干滞后形成结痂。结节呈蚕豆大小,日久结节变软,形成脓肿,破溃后形成溃疡。
2、当病原菌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后,在全身的皮下形成皮下硬结节,以后变成脓肿,切开或破溃后,往往成为经久不愈的溃疡。
3、孢子丝菌病主要侵害皮肤,极少数为口腔、咽喉、气管、肺、骨和关节、眼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孢子丝菌病的鉴别诊断:
孢子丝菌病应与兔热病,炭疽及其它细菌性疾病相鉴别,一般从临床看,后述各病的发病较急,查菌及血清学检查也可资鉴别;对其它真菌病如着色真菌病,芽生菌病,足菌肿,副球孢子菌病及肉芽肿性毛癣菌病等均可由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真菌等进行鉴别,对梅毒树胶肿,皮肤结核,脓皮病,马鼻疽,溴疹等可由临床结合真菌检查及血清学检查来鉴别,此外,尚应与结节病,肿瘤,痤疮,放线菌病,酒渣鼻,类肉瘤和利什曼病相鉴别。
孢子丝菌病的检查诊断:
实验检查:
①标本采集:自皮肤损害黑点及未破溃的结节中采集脓液或血液,其他尚有痰,血,骨髓,脑脊液或皮肤活组织,内脏组织。
②直接检查时,孢子极易和其他结构混淆,尤其孢子数量很少时,常难以辨认,因此应做培养才能确诊。
③沙氏琼脂培养基中,37℃和25℃菌落形态相同,但部分固定型孢子丝菌皮损中的菌株在37℃时不能生长,最好分别放于2个温箱中加以培养。
④当培养基加入青霉素时,可以刺激孢子丝菌的生长。
组织病理:
主要为化脓性肉芽肿性反应,见于皮肤结节及受累淋巴结中,在典型的结节性损害中,可出现具有特征性的排列:中央化脓层含中性粒细胞,绕以上皮样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的“结核样”层,其外为淋巴样细胞及浆细胞组织的“梅毒样”层,PAS染色时,真菌孢子周围有时可见放射状的嗜伊红物质包绕,形成“星状体”。
2014-12-15 09: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