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孢子丝菌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及其卢里变种感染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和附近淋巴系统的亚急性和慢性感染,偶可播散至全身引起多系统损害。该病遍布全世界,我国孢子丝菌病主要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孢子丝菌一般生存在土壤和植物上,人的皮肤接触带菌植物或土壤后可引起感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固定型和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少见。本文主要阐述孢子丝菌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希望对患者在此病的了解上有所帮助。

      孢子丝菌病的发病原因: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Schenck)孢子丝菌所致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申克孢子丝菌是一种存在于土壤,木材及植物的腐生菌,为双相型真菌,即在人体内为酵母型,在人体外呈菌丝型,归属于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丛梗孢目,丛梗孢科,在涂片上革兰染色可见在中性粒细胞或大单核细胞内有革兰阳性的卵圆形小体,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室温培养2~3天即可生长。

      孢子丝菌病的发病机制:

      本菌存在于土壤中和植物上,孢子通过皮肤外伤处植入,也可侵犯口腔黏膜,经消化道造成感染,还可经呼吸道侵入肺部或经血行播散至内脏及骨骼。

      感染后经过1周至数周,在侵入处发生一个坚韧,无痛皮下结节,呈淡红色,不与皮肤粘连,结节增大,软化,色变淡紫,绀紫,以后破溃,流出少量黏性脓液,愈后可形成瘢痕,继发于皮肤淋巴管型或自家接种所致,于远隔部位出现多发性结节,系统损害经血行播散引起,可侵犯骨,关节,眼,黏膜,肺,心肌,肝,脾,肾,各腺体和中枢神经系统。

      温馨小贴士:碘化物在治疗孢子丝菌病时有奇特的效果。一般使用10%碘化钾溶液,每次10ml,每日三次,口服,疗程在2~3月,局部温热疗法可起辅助作用。防止皮肤外伤对预防孢子丝菌病也很重要,病人换下的敷料应及时烧毁,以免污染环境,感染他人,并且在孢子丝菌病的高发区应做好宣传工作。使人们认识此病,减少不必要的伤害。孢子丝菌病的病人应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014-12-15 09: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