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汗,又称阴湿、阴囊湿痒、阴部汗出异常等,指外生殖器与会阴部局限性汗出异常,尤其是阴囊出汗较多的一种疾病。《医林绳墨。汗》说,阴汗者,谓至阴之处,或两腿挟中,行走劳动,汗出腥秽,属于西医学局部汗出异常的范畴。其病与肝肾相关,其病机乃外阴肌腠汗府疏泄太过。治以除湿敛汗为总则。
阴汗的病因:
一、湿热所伤,过食辛辣炙熔、醇酒厚胃,致湿热内生;或外感湿热,滞留不去,终致湿热下注外阴,肌腠汗府疏泄功能失常则阴汗出,《张氏医通》说:“阴汗、股汗,为汗家湿热下渗之征验”“阴间有汗,属下焦湿热。”
二、阳气亏损恣情纵欲,不节房事,致肾阳亏损,或素禀不足,肾气不足;或大病久病,损伤阳气,终因阳虚不摄,气虚不固,肌腠汗府疏泄失常,阴津失统,故而阴汗出,《太平圣惠芳》云:气虚劳损肾,肾气不足,故阴汗汗液自泄。
三、素体虚弱,肾阳不足,阴寒偏盛,以致内寒生湿;或肝郁化热导致脾经聚湿,湿热互结而流注下焦,以致阴部汗出;也可由湿浊滞留阴部所致。
四、阴汗与肾器官阴阳平衡大为相关,肾阳虚症见阴囊湿冷,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前阴萎弱,阳举不坚,滑精,早泄,小便清长。而阴汗是因元阳不足,素体虚弱,气化失司,温煦失职,肾阳不足,阴寒偏盛,寒湿内盛;或肝郁化热导致脾经聚湿,湿热互结而流注下焦,以致阴部汗出。
阴汗的病理:
阴汗一病最早见于《武林汉代医简》,列为男子七伤之第四伤,并认为系内伤肾虚所致,用牛膝、续断、杜仲、山萸肉、苁蓉、天雄等补肾药治疗。《诸病源候论》和《医鉴》也将其列为男子七伤之一,病理也主肾气亏损;到了明清之期,将此病摒于“七伤”之外,或列于:“汗门”,或列于“杂病”,对病因病理的认识和论治上有了较全面的发展,如《杂病源流犀烛》认为“阴囊汗者,为肾阳虚衰”、“阴囊汗出,久而生疮,其痒甚苦,搔之不足,后必自痛者,则为湿热流注。” 可见,古人认为阴汗由湿热下注或肾阳不足引起,治以清热除湿或温阳敛汗。
2014-12-04 16: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