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血管损伤可合并其他组织和器官的挫伤,如脑部、胸腹部脏器或四肢骨骼和神经等,可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血管损伤的症状与体征也可由于损伤部位、损伤机制和病理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常见的症状如下。
1、出血:锐性损伤可表现为自伤口处流出新鲜血液,如果从伤口处喷射性或搏动性流出鲜红血液提示动脉损伤;若从伤口处流出暗红色血液则提示静脉损伤,值得注意的是高速子弹或高速金属碎片撞击在骨骼上,其所有的能量都释放在受伤部位,因此尽管体表处的伤口很小,但其内部的损伤广泛,出血严重,同样四肢粗大的负重骨(股骨,胫骨)的弯曲或突然骨折亦将产生巨大的作用力,由此而产生的血管损伤也是广泛而严重的,且体表多无明显伤口。
还应该注意的是虽然伤口出血可以自行停止,但多数情况下中等血管的损伤出血有间歇性,但不会自然停止,血栓阻塞断裂的血管可暂时停止出血,但血栓被动脉压力冲击掉或被外界力量擦掉便可再次大出血,钝性闭合性损伤其血管损伤处血液可流至胸腹腔等体腔内,尽管体表看不到出血,但受伤者都表现出严重的失血性休克,这种状态常常比体表出血更严重,病死率更高。
2、休克:血管损伤所引起的休克的原因是复杂的,创伤和疼痛都可以加重休克,但最基本的原因仍然是出血造成的失血性休克,无论是钝性还是锐性损伤,无论是开放性或闭合性损伤都可造成失血性休克,开放性损伤可以粗略的估计失血量,闭合性损伤则很难估计其失血量,大血管的完全或部分断裂常死于现场,少数因凝血块的阻塞才有机会到医院救治。
3、血肿:血管损伤后出血的途径除流向体表或体腔外,还可以流向组织间隙形成血肿,多数情况下既向体表或体腔流动,又向组织间隙流动,形成血肿加出血的表现;如果出血流向纵隔则表现纵隔的增宽,呼吸困难,胸痛等;如果流向后腹膜则可出现腹痛,腹胀等,血肿特点为张力高,坚实和边缘不清,或者血肿与血管裂孔相沟通形成交通性血肿,该血肿具有膨胀性和搏动性,这是诊断钝性血管外伤的局部重要体征,如贸然切开,可引起灾害性后果。
4、组织缺血表现:肢体动脉断裂或内膜损伤所致的血栓可使肢体远端发生明显的缺血现象,即所谓的“5P”表现如下。
①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②远端肢体缺血疼痛。
③皮肤血流减少发生苍白,皮温降低。
④肢体感觉神经缺血而出现感觉麻。
⑤肢体运动神经失去功能出现肌肉麻痹,应该注意,约有20%的动脉损伤的病人仍可以摸到脉搏,这是因为损伤血块堵塞裂口可保持血流的连续性,再者是因为脉搏波是一种压力波,其波速可达10m/s,故可越过血管内膜,局限的新鲜血块或经侧支循环传向远端。
5、震颤和杂音:当受伤部位出现交通性血肿以及动脉损伤部位有狭窄者,听诊可闻及收缩期杂音,触诊时感到震颤,在外伤性动静脉瘘时可闻及血流来回性连续性杂音。
2014-12-03 16: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