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后退综合征(DRS)是先天性眼球运动障碍疾病,分为三型,常累及左眼,女性多见,亦可为双眼,有遗传性,其中以1型常见,特征为:外展不足或受限,试图内转时眼球后退伴睑裂缩小。如外展明显受限,第一眼位常表现内斜和不同程度的面转,当眼球内转时,许多病人伴有上转和下转现象。本文主要介绍治疗方法。
眼球后退综合征的治疗:
首先应矫正屈光不正和治疗弱视,以提高本征患儿的视力和恢复双眼单视功能。矫正第一眼位的眼位偏斜,以改善代偿头位。另外,还应尽可能减轻内转时的眼球后退和睑裂缩小及垂直偏斜。
1、手术指征:
(1)正前方注视时有斜视。
(2)有明显代偿头位。
(3)内转时有上或下转现象,或明显的内转时眼球后退,睑裂缩小影响外观。
2、手术原则:
(1)对第一眼位无异常的病例:原则上不手术,仅对内转时眼球后退、睑裂缩小,眼球上下偏斜明显者行外直肌后退。
(2)对内斜视的病例:行内直肌后退最多6mm,如牵拉试验阳性则后退量要保守。如术后还欠矫,则可把上下直肌移植到外直肌处或行Jensen术,但不应与内直肌后退同时进行。禁忌外直肌前徙,因其可加重眼球后退及睑裂缩小。眼球后退显著者可行外直肌后退。
(3)对外斜视的病例:行外直肌后退10~12mm,如欠矫,则行内直肌前徙。因为外直肌无外转作用,所以虽然后退量大也不会过矫,此时应注意不要累及下斜肌。
(4)对内转时的眼球后退和睑裂缩小及垂直偏斜的矫正:行外直肌后退10~20mm,内转时上斜明显者行内直肌后退或下移5mm,使内直肌有向下牵引的作用,以矫正内转时的向上偏斜。近年来肌电图证明,患眼内转时的上转或下转现象是由于内直肌与外直肌之间存在异常神经支配。根据这一机制,许多学者介绍限制眼球上转和下转的术式,包括:
①后退两条水平肌到赤道部。
②于眼球赤道后固定外直肌。
③外直肌“Y”形劈开移位术。Jampolsky首先报道将外直肌“Y”形劈开,同时合并后退移位,将劈开的外直肌的两个断端,分别上下固定于巩膜表面以稳定眼球,避免产生滑动,此肌肉分叉移位还可以防止眼球上、下旋转,并可增加肌肉张力。
2014-12-02 09: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