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先天性肌强直的鉴别诊断方法

      先天性肌强直患者全身肌肉肥大貌似运动员,但肌肉僵硬,动作笨拙,起动困难,反复运动可使症状减轻,寒冷不加重肌强直,是氯离子通道病的特点,可出现叩击性肌强直,局部呈肌球状或凹陷,尿道括约肌受累出现排尿困难,有时出现精神症状。专家提示:一旦患有此病应尽早去医院检查诊断。

      一、诊断

      根据家族史,且临床表现为婴儿期或儿童期开始出现肌收缩后强直性痉挛,全身骨骼肌均受累,反复运动后症状可减轻,伴肌肥大,但肌萎缩,肌无力可不明显,动作笨拙,起动困难,寒冷不加重肌强直,叩击肌腹出现叩击性肌强直等,以及肌电图发现,可进行诊断。

      二、鉴别诊断

      1、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 dystrophy):患儿早期出现肌无力,肌萎缩和肌强直,前两者较突出,并有窄面,秃顶,白内障和内分泌功能障碍等,肌电图呈典型肌强直电位,婴儿期出现明显肌强直倾向于先天性肌强直,很少是本病。

      2、先天性副肌强直:自幼年起病,肌强直较轻,无肌萎缩,肌肥大不明显,无寒冷刺激也可出现肌强直。

      3、萎缩性肌强直:青春期后发病,有明显肌萎缩,肌无力,伴内分泌及营养障碍。

      4、本病须与肌纤维颤搐:持续性肌活动综合征,痛性痉挛-肌束震颤综合征,高钾型周期性瘫痪,Schwartz-Jampel综合征,病理性痛性痉挛综合征,僵人综合征及磷酸化酶或磷酸果糖激酶缺乏性收缩等鉴别,这些疾病患者无叩击性肌强直及典型肌电图异常,惟一的例外是Schwartz-Jampel综合征,为遗传性,表现僵硬,伴身材矮小和肌肥大,可能是肌强直的一种类型,应与肌纤维颤搐及持续性肌活动综合征区别,另一种晚发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全身性肌强直(generalized myotonia)或Becker病(Becker’s disease),伴远端轻度肌无力和肌萎缩,定位于7q35染色体。

      5、也应与某些药物诱导的肌强直鉴别:如去极化剂,肌松剂,麻醉剂和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较少见的β-阻滞药或利尿药(尤其妊娠期)效应通常较短。

      6、先天性肌强直的肌肥大须与家族性发育过度: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多发性肌病,肥大性多发性肌病和Bruck-DeaLange综合征(先天性肌肥大,精神发育迟滞和锥体外系运动障碍)等鉴别,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肌电图呈奇异的高频放电(假性肌强直),肌水肿明显,伴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其他体征如腱反射缓慢。

    2014-11-25 18:54:14

三分钟回复

快速问诊

特邀专家

图文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