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结节性多动脉炎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PAN)主要侵犯中小肌性动脉,呈节段性分布,易发生于动脉分叉处,并向远端扩散。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感染(病毒、细菌)、药物及注射血清等因素有关。以下为诊断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检查诊断:

      1、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粒细胞常增高,因失血或肾功能不全可有不同程度贫血,血沉多增快,尿检常见蛋白尿,血尿,管型尿,肾脏损害较重时出现血清肌酐增高,肌酐清除率下降。

      2、免疫学检查丙种球蛋白增高,总补体及C3补体水平下降常反映病情处于活动期,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呈阳性或低滴度阳性,ANCA偶可阳性,约有30%病例可测得HBsAg阳性。

      3、病理活检对诊断有重要意义。但本病病变呈节段性分布,选择适当器官,部位进行活检至关重要,可见中小动脉坏死性血管炎。

      如活检有困难或结果阴性时,可进行血管造影。常发现肾、肝、肠系膜及其他内脏的中小动脉有瘤样扩张或节段性狭窄,对诊断本病有理要价值。

      鉴别诊断:

      需鉴别诊断的变应性肉芽肿病,临床上多有哮喘,累及上下呼吸道。主要侵犯小动脉,细小动脉和静脉,可见坏死性肉芽肿,各种细胞浸润,尤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等特点。过敏性血管炎患者,常有药物过敏史,疫苗接种史,主要累及皮肤,可合并心肌炎、间质性肾炎,主要侵犯细小动静脉。病理可见白细胞裂解或淋巴细胞浸润,偶尔亦有肉芽肿形成。结节性多动脉炎伴发热,体重减轻时应与感染性疾病鉴别。有心脏杂音时需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鉴别。许多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为等可合并多动脉炎、需注意鉴别。

      诊断标准:

      目前均采用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学会(ACR)的分类标准作为诊断标准:

      1、体重下降≥4kg;(无节食或其他原因所致);

      2、网状青斑(四肢和躯干);

      3、睾丸痛和/或压痛;(并非感染、外伤或其他原因引起)

      4、肌痛、乏力或下肢压痛;

      5、多发性单神经炎或多神经炎;

      6、舒张压≥90mmHg;

      7、血尿素氮>40mg/dl或肌酐>1.5mg/dl(非肾前因素);

      8、血清HBV标记(HBs抗原或抗体)阳性;

      9、动脉造影见动脉瘤或血管闭塞(除外动脉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或其他非炎症性病变);

      10、中小动脉壁活检见有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上述10条中至少有3条阳性者可诊断为结节性多动脉炎。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2%和86.6%。

    2014-11-22 16:31:21

三分钟回复

快速问诊

特邀专家

图文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