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疔多因挖耳损伤耳道肌肤,或因污水入耳,或因脓耳之脓液浸渍,以致风热湿邪乘机侵袭,与气血相搏,结聚于耳道肌肤而形成耳疔。由于风热邪毒外袭,引动肝经火热,邪热搏结,循经上灼耳道,壅遏经脉,逆于肌肤,致耳道红肿疼痛。治疗上以解毒泄热,消肿止痛为主。为了方便大家对于耳疔的治疗方法有具体的了解,下面就为大家做下详细的介绍。
(一)内治法
1、风热外袭
治则: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选用五味消毒饮或银翘散为主方。若局部红肿痛甚者.宜用五味消毒饮。五味消毒饮中以银花、菊花疏风清热;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解毒消肿。风热邪毒得彻,则肿胀疼痛自消。若发热恶寒头痛甚者,选用银翘散。银翘散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表,消肿止痛;荆芥穗、薄荷、淡豆豉辛散表邪,透热外出;牛蒡子、桔梗、甘草解毒散结,协助银、翘消肿止痛;淡竹叶、芦根清热利尿,导邪热从小便而出,使表解热退而肿痛自平。
2、肝胆湿热上壅
治则:清泄肝胆湿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为主方。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清热燥湿,苦寒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引湿热火毒从小便而出;柴胡疏肝解郁利胆,引药上入于耳;当归尾、生地凉血活血,消肿散结止痛;甘草调中和药。诸药合用,使肝火泄,湿热清,则诸症可解。如脓已成而未溃破者,加炮山甲、皂角刺,以促其溃破出脓。
(二)外治法
1、未成脓前:可用内服中药渣再煎,去滓取汁,热敷耳部,以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止痛。或月紫金锭加水研磨取汁涂患处。或用棉条蘸黄连膏,金黄散膏等塞纳外耳道中,或外敷耳周肿胀处。每日1次.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注意不可塞纳太紧,以免压迫局部,增加疼痛。或耳内滴药,如用黄连滴耳液滴耳,每曰3~5次。或用蟾酥丸,水调化,滴于耳内。
2、耳疔成脓者:可切开排脓,或用针挑破脓头,排出脓血后敷黄连膏。
(三)其他疗法
针灸疗法:耳疔肿胀疼痛时,可针刺合谷、内关、少商等穴,以消肿止痛。
2014-11-20 15: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