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结肠黑变病的治疗与讨论

      结肠黑变病应与棕色肠道综合征相鉴别,此病主要见于脂肪泻的患者,本质是脂褐素沉积于肠道平滑肌细胞核周围,使结肠壁呈棕褐色,而结肠黏膜无色素沉着,结肠黑变病患者还应与出血性结肠炎及肠黏膜下片状出血鉴别,后两种病变多较局限,且病变黏膜呈紫红色或黏膜表面有血迹,而MC则是肠黏膜的褐色或黑色色素沉着,个别结肠癌患者同时有结肠黏膜色素沉着,如果患者无便秘和长期El服泻药的病史,而结肠黏膜有色素沉着时,应高度警惕结肠癌。

      一、结肠黑变病的治疗

      对MC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多数学者认为,MC是一种良性可逆性的非炎症性肠道黏膜病变,随着便秘症状的改善和泻药的停用,大量脂褐素经溶酶体消化、分解,MC的色素沉着可减轻甚至消失。因此,建议多食蔬菜、水果及纤维丰富的饮食,以及多喝水、多锻炼,以减少便秘或排便困难,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停用或不用含有色素的泻药而改用油性的缓泻剂,必要时使用胃肠动力药和微生态制剂等药物治疗缓解便秘,可减少MC的发病及逆转已经产生的病变。对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等一些可能引起黑变病的原因应给予治疗,如行直肠前突修补、内套固定术等。对于已经确诊为MC的患者,要定期随访肠镜,及时发现伴发的结肠息肉、腺瘤及结肠癌,早期内镜下进行高频电切或手术根除治疗。但对无服用泻药史而有本病者,治疗方法尚待进一步探讨。

      二、结肠黑变病讨论

      1.MC与泻剂的关系

      Billiard在1825年首先描述了结肠黏膜黑色素沉着现象,1857年Virchow将其命名为MC,1928年Bartle提出了MC的发生与患者服用蒽醌类药物有关。他可累及整个结肠,包括阑尾,但不累及回肠,其尸检发现率约为0.25%~5.3%。便秘后长期滥用口服泻药是目前公认的引起MC的主要原因,其中蒽醌类药物的致病作用已基本达成共识,这类药物导致MC的机制是:各种刺激因索诱导结肠上皮细胞凋亡,使结肠表面细胞受损,产生的凋亡细胞小体和细胞碎片被增多的固有膜巨噬细胞吞噬,经消化后的残余物移行至黏膜的固有层,形成脂褐索或其他色素,随着剂量增加,巨噬细胞不断聚集,最终形成典型的MC。我院的资料表明30例便秘患者其中26例有服用泻剂史,支持以上观点。因此,在预防时应尽量避免使用蒽酣类泻药,已用者应逐渐停止使用,必要时可加用全胃肠动力药。

      2.MC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据文献报道,多数作者认为MC与年龄有密切的内在关系,且好发于中、老年人。国内张琴等认为,MC在不同年龄组的检出率也不同,60岁以上占64.6%。说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MC发病率有随着年龄增加而明显地呈上升趋势,同时特别要注意中、老年便秘患者;应针对病因,积极治疗,尽量少用蒽醌类药,以防止MC的发生。

      3.MC与肠癌和结肠息肉的关系

      MC患者易伴发癌和息肉,国内外文献报道,大肠癌切除标本4.8%~5.9%伴有MC,或黑变病结肠息肉合并癌变。资料显示:46例中有10例伴腺瘤,提示两者或许存在某种联系,其有无因果关系目前国内外没有定论。但MC常伴发腺瘤是共同看法,长期反复刺激可能使其发生癌变。因此,在发现MC的同时也要警惕肠癌的存在,应进行定期肠镜检查随访。

    2014-11-20 09:52:12

三分钟回复

快速问诊

特邀专家

图文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