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结肠黑变病检查与诊断鉴别的

      结肠黑变病是指结肠固有膜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物质的一种黏膜色素沉着性病变,是一种少见的非炎症性的、良性可逆性疾病。以往国外报道较多,国内报道较少。近年来,随着便秘发病率的增加和电子肠镜的广泛应用,在中国人群中的检出率有逐渐上升趋势。我院在2002年4月至2004年ll月4800例电子结肠镜检查中检出MC46例,检出率9.6‰。

      一、结肠黑变病的检查

      25%硫酸镁口服清肠,使用Pentex电子结肠镜进行检查,全部检查者均插镜至末端回肠。仔细观察各肠段黏膜,于病变处取活检,将标本置于福尔马林液中送病理检查。

      1.内镜检查分类

      内镜下病变部位呈局限或弥漫分布在结肠,其中全结肠40例,右半结肠及横结肠4例,左半结肠2例。伴有结肠息肉10例,病理为腺瘤。

      2.病理学检查

      病理显示肠固有膜水肿,巨噬细胞内含有大量色素颗粒,散在或成簇出现,黑色素染色阳性。

      3.肠镜检查

      结肠黑变病的内镜下表现为,结肠黏膜光滑,完整,可见浅棕色,棕褐色或黑色的色素沉着,呈条纹状,斑片状,虎皮状改变,可网络状间断或连续分布,肠腔明显变暗,可伴有白色或粉红色息肉隆起,个别病例黏膜无明显着色,而于乙状结肠的息肉活检意外证实为MC,根据肠黏膜色素沉着的程度,MC分为Ⅲ度:Ⅰ度,呈浅黑色,类似豹皮,黏膜血管纹理隐约可见,病变多较局限,与周围正常黏膜分界不很清楚,Ⅱ度,暗黑褐色,在暗黑褐色黏膜间有线条状的乳白色黏膜,多见于左半结肠或某一段结肠黏膜上,黏膜血管不清楚,与正常黏膜有明显分界,Ⅲ度,深黑褐色,在深黑褐色黏膜间有细小乳白色线条状或斑点状黏膜,黏膜下血管看不见,此种表现多见于全结肠型,从病变发生的部位来看,如病变局限则多见于近段结肠,严重时可累及全结肠,国内261例MC的统计中,左半结肠约占32.84%,右半结肠占11.94%,横结肠占26.87%,而全结肠受累占28.36%,于肝曲,脾曲,降乙交界处及吻合口上方更明显。

      二、结肠黑变病诊断鉴别

      主要根据肠镜下肠黏膜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黏膜固有层内有大量含有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黑色素染色阳性,而铁染色阴性,临床表现不能作为诊断依据。本病应与棕色肠道综合征相鉴别,此病主要见于脂肪泻的患者,本质是脂褐素沉积于肠道平滑肌细胞核周围,使结肠壁呈棕褐色,而结肠黏膜无色素沉着,结肠黑变病患者还应与出血性结肠炎及肠黏膜下片状出血鉴别,后两种病变多较局限,且病变黏膜呈紫红色或黏膜表面有血迹,而MC则是肠黏膜的褐色或黑色色素沉着,个别结肠癌患者同时有结肠黏膜色素沉着,如果患者无便秘和长期El服泻药的病史,而结肠黏膜有色素沉着时.应高度警惕结肠癌。

    2014-11-20 09:51:49

三分钟回复

快速问诊

特邀专家

图文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