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黑变病是以结肠黏膜黑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肠病,其本质是结肠黏膜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含有大量脂褐素,以往国外报道较多,国内报道较少,近年结肠黑变病在我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一、结肠黑变病发病原因
结肠黑变病无种族遗传性,常见于老年人,至今确切病因尚不清楚,早在1928年Banle提出了MC与蒽醌类泻药(73%)的关系,长期口服泻药被多数学者公认是引起MC的主要原因,其中尤以蒽醌类药物(美鼠李皮,番泻叶,大黄苏打等)为主,口服以牛黄解毒片,麻仁润肠丸,芦荟,果导等提取物制成的泻药和二苯甲烷类泻药(如比沙可啶),亦可引起MC,并且服药的时间和方法也影响着MC的发生,有报告服用泻药者出现结肠黑变病的最短时间国外为4个月,国内为1个月,小于4个月者为23.0%,另一组材料显示,间断服药小于1年的患者,结肠黑变病的发生率为9.52%;间断服药超过1年者为11.25%,连续服药小于1年,MC的发生率为77.78%;连续服药超过1年者,发病率高达81.06%。
并非所有的MC都与泻药有关,有约1/4病人长期服用蒽醌类泻药无黑变,而另有l/4的黑变患者无长期用药史,有患者随着便秘的减轻,MC减轻或消失,认为便秘可能是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即脂肪及蛋白质摄入增加,纤维素摄入减少,便秘,直肠前突,肛直肠反射失调等排便困难患者的增多,结肠黑变病患者明显增加,溃疡性结肠炎也可能是导致MC的另一个因素,其中有患者未用过泻药而内镜却同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和黑变病,还有慢性腹泻的部分患者同时发生MC,推断慢性腹泻也是MC的病因之一。
二、结肠黑变病发病机制
泻药中所含的各种色素是致病的根本原因,Isek报道1例口服7年竹叶提取物的患者发生了MC,也证明了这一点。
各种泻药进入大肠后,可致短暂的,剂量相关的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凋亡,产生的凋亡小体被单核巨噬细胞所吞噬,并通过基底膜小孔移行至黏膜的固有层,在巨噬细胞的溶酶体内,凋亡小体转化为典型的脂褐素或其他色素,随着泻药的长期应用,这些含有色素的巨噬细胞不断聚集,最终发展为典型的MC改变,由于巨噬细胞内的脂褐素颗粒大量堆积,严重者导致细胞崩解,脂褐素颗粒逐渐扩散到周围结缔组织间质中,电镜检查可以发现这一现象,这是目前被大多数学者认可的MC的发病机制,组织化学研究表明,MC色素含有糖脂和糖蛋白成分,支持来源于凋亡上皮细胞或其代谢产物,而非泻剂本身,且凋亡上皮细胞数量与MC程度呈正相关,当然,还有人提出凋亡未必是MC发生的主要机制。
2014-11-20 09: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