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前可有全身不适、头痛、倦怠等,继之皮肤出现1个或多个游走性风团样肿块及带状匍行性浮肿,时起时消,伴有瘙痒和烧灼感。这是幼虫转移到皮下以后,移动时所引起的症状。数周后幼虫向皮肤表面穿掘,出口处先有疖样红肿,局部疼痛,破溃后可流出粘液包裹的蝇蛆和脓液。专家提示:一旦出现此类症状应尽早去医院接受治疗。
西医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般多待幼虫自行排出,或挤压肿块促使幼虫排出,排出后酌用氯仿冲洗肿块内脏,或用2%普鲁卡因局麻后,切开取出幼虫。
可试用氯喹0.25g,每天2次,共服2~3周,或乙胺嗪(海群生)0.2g,每天3次,共14天为一疗程,有继发感染者酌用抗生素。
内服抗组胺剂或泼尼松,止痒,止痛,减轻全身反应,降低血液嗜酸性粒细胞作用,局部用消炎止痒洗剂。
并且可用手挤压肿块以捏死幼虫,若肿块浅表亦可用液氮冷冻杀死蝇蛆。在幼虫快要钻出皮肤时用镊子取出幼虫或用刮匙刮除。红肿明显的肿块和结节可手术切开取出幼虫,肿块的内腔或溃伤面用15%氯仿植物油灌洗,每日1次至伤面痊愈。另外可试用氯喹0.25 g,每日2~3次,或用乙胺嗪0.2 g,每日3次,连服2周。
中医治疗:
中医局部治疗,可用竹刀刻破,以丝瓜叶挤汁搽之,蛆出尽愈,亦可局部点涂白降丹后用黑布代毒膏贴敷,待破溃后再用白降丹药捻入隧,使蝇蛆死亡,压迫排除即可。
传播方式:
1、消化道疾病:痢疾、伤寒、霍乱、肠道蠕虫、原虫病等,其传染源为人粪。
2、呼吸道疾病:如肺结核,传染源为痰液和粪便。
3、眼病:沙眼、眼结膜炎,传染源为眼分泌物。
4、皮肤病:细菌性皮炎、雅司病,传染源为皮肤患处的分泌物。
5、生物性传播:舌蝇(采采蝇)能传播人体锥虫病(睡眠病)。该病的病原是西非锥虫(trypanosoma gambiense)和东非锥虫(t.rhodesiense)。该病仅在非洲流行。此外,某些蝇类可作为眼结膜吸吮线虫的中间宿主。
温馨提示:平时应搞好环境卫生,加强粪便管理,减少蝇的孳生。及时消灭地面的幼虫及蛹,对牛棚马厩等较脏的地面可喷洒敌敌畏等杀虫剂,成虫对杀虫剂的抵抗力弱,用药物灭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注意个人卫生,尽可能减少成蝇的叮咬和污染。
2014-11-15 09:4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