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在流行地区有接触牛、马牲畜的历史,皮肤上出现疼痛性游走性的包块,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要考虑有本病的可能,若在皮下肿块或结节内找到虫体,即可确诊。临床上常用来检查诊断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方式。
皮肤蝇蛆病(Cutanenousmyiasis)是由某些蝇类幼虫(蛆)进入人体皮肤所引起的一种炎症反应。本病多见于牧区,我国青海、西藏、内蒙古、东北及华北等地均有报告。蝇蛆病源为牛马等牲畜的一种寄生虫病,亦可感染于人。蝇蛆直接产卵于人体皮肤或毛发、衣物上,当卵孵化成幼虫后,即可穿入皮肤,引起皮下蝇蛆病。皮损出现前患者常感全身不适,表现为疖肿型,匐行型两种皮肤损害。
皮肤蝇蛆病的临床诊断要点:
患者感染数月后皮肤出现约杏核大小,高出皮面的游走性风团状正常皮色或红色肿块,深达皮下。肿块逐渐增大,瘙痒能加剧,自觉有虫蠕动感。肿块常可移动,约一至数天后,损害增大,肿胀加剧。并且中央出现紫红色血性小疱,破溃后可排出幼虫(蛆)及少量黄色黏液或脓液,约经2~3天,炎症渐退,愈后留瘢痕,一般以皮肤疏松部位多见。
数目不等,可多达十余处,常分批发生。好发于肩胛、胸、腹、腰、臀等部,亦可见于眼睑或口唇附近,常此伏彼起,一处愈后,他处又复出现。
皮肤蝇蛆病的检查:
1、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细胞计数显著增高,可达10%~40%。血沉加速。
2、组织病理:呈嗜酸性肉芽肿状,真皮内有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时可见虫体断面。
皮肤蝇蛆病的鉴别诊断:
本疾病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点,以及根据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结果即可诊断,嗜酸性细胞计数显著增高,血沉加速,根据组织病理表现呈嗜酸性肉芽肿状,真皮内有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时可见虫体断面,可以做出诊断。
根据患者来自牧区或农村,有接触牛、马史,皮肤出现游走性疼痛性肿块,血中嗜酸性白细胞明显增高,应考虑本病。若发现蝇蛆排出,诊断可完全确定。本病应与血管性水肿、肺吸虫病、裂头蚴病等具有皮下组织肿块的寄生虫病鉴别。
2014-11-15 09: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