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糜泄是一种慢性肠道吸收不良性疾病,因患者对麸质中的麦胶蛋白成分过敏引起。乳糜泄可引起发育滞后,身材矮小,缺铁性贫血,不育症,复发性溃疡性口炎或疱疹样皮炎等疾病,对于病情在一开始就十分严重的成年患者,甚至可能由于引发淋巴网状系统疾病而导致死亡。因此,早期了解一些乳糜泄的病因对下一步的治疗很重要。
(一)病因
Dicke首先注意患本病的人多吃面食,如不进面食,症状即可缓解,因而提出麦胶可能是本病的致病因素,其后Rubin证实了这一观点,Rubin将麦粉注入静止期病人空肠中,可以引起症状,同时发现肠黏膜有病理改变。
麦粉(大麦,小麦,燕麦,黑麦)含有10%~15%的麦胶(gluten面筋),麦胶可被酒精分解为麦胶蛋白(gliadin)及麦谷蛋白(glutinen),前者系30~75kD的多肽,用电泳法可将其分为α-,β-,γ-及ω-4个部分,α-部分证实有毒性,而后3种尚不肯定。
(二)发病机制
关于麦胶蛋白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有以下几种学说:
1、遗传学说:很明显本病与遗传有关,因为亲属之间的发病率远高于对照人群,同胞兄弟之间HLA的一致性为30%,孪生兄弟之间可高达90%,HLA-B8及HLADR3在美国及北欧本病高发区阳性率为60%~90%,最近又发现HLA DQω2的阳性率可达90%。
2、免疫学说:病人小肠黏膜固有层及表层细胞间主要是TCD8淋巴细胞较正常人增多2~6倍,这些细胞可分泌细胞毒素如干扰素等调控细胞间HLA抗原以损伤细胞,此外免疫球蛋白IgA增高,血浆中抗麦胶蛋白的IgA及IgG抗体增多,肠腔分泌物中有60%可以发现抗脂肪泻抗体。
此外麦胶蛋白含有8个氨基酸的序列与人肠道腺病毒的EIB蛋白的序列相同,因而两者有共同抗原性,临床上血清学也证实本病病人在病前有过腺病毒(Ad-12)感染的百分率很高,因此服麦胶蛋白后数小时即出现过敏反应发生腹泻。
3、酶缺乏学说:正常小肠黏膜层中有一种特殊的多肽水解酶,可以水解麦胶蛋白使其分解成更小的分子而失去毒性,当病人发病时此酶减少,但经过治疗病情好转后此酶即恢复正常,再患病时又可减少,因此两者的因果关系尚难肯定,须进一步研究。
主要病理变化位于小肠黏膜,可用小肠镜获取十二指肠及空肠黏膜,也可用小肠黏膜活检器获得,活体镜检可见绒毛变形变平。光镜下无可辨绒毛结构,隐窝肥厚,分支,可见核分裂像增多,基底膜有片状增厚,黏膜内炎细胞浸润,上皮层主要是淋巴细胞,偶尔可见嗜酸细胞,不见浆细胞,与正常小肠黏膜不一样的是这些细胞位于吸收细胞核水平以下,较分散,在固有层主要是浆细胞的浸润,随着病变的进展,继之而来的是肠黏膜细胞中的酶分泌减少。
2014-10-09 1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