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脓疱病的诊断方法

      脓疱病是一种常见病,通过接触传染的浅表皮肤感染性疾病,可结合病史并根据损害的临床特点、发病季节、年龄、部位、基本损害为脓疱,脓疱周围有红晕,疱液上清下浊,愈后不留疤痕,传染性强,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脓液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特点,一般不难诊断。应与丘疹性荨麻疹、水痘等相鉴别。

      一、诊断

      1、脓疱病的特点:为表浅的薄壁大疱,破损后形成鲜红色糜烂面,干燥后形成薄痂,痂脱后遗留褐色色素沉着,寻常性脓疱病的皮损特点是疱壁较厚,边缘有显著红晕,干燥后形成污黄色厚痂,结合病史,诊断并不困难。

      2、中医病机和辨证:本病多因湿热之邪侵入肺卫,郁于皮肤,肺经有热,脾胃有湿,二气交杂,内外相搏,兼感毒邪而发病。

      3、辨证分型:

      1)暑湿热蕴证:脓疱密集,色黄而绕有红晕,糜烂面鲜红,痛痒相间,附近淋巴结肿大,身热,口干不欲饮,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滑或滑数。

      2)脾虚湿蕴证:脓疱稀疏,色灰白或淡黄,糜烂面淡红,自觉瘙痒,食少纳呆,面色萎黄,大便溏,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濡细。

      二、鉴别诊断

      1、水痘: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可累及黏膜,主要损害为绿豆至黄豆大小紧张发亮的水疱,周围绕一较大红晕,一般无脓疱及脓痂,好发于冬春季。

      2、疱性湿疹:皮损呈弥漫性潮红,境界不清楚,皮疹多形性,无一定好发部位,发病与年龄,季节无关。

      三、检查

      1、皮疹: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均可增高,皮损泛发者血沉,黏蛋白可增高,痊愈后恢复正常,由链球菌引起者抗“O”一般增高,脓液培养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约为90%,血浆凝固试验大多呈阳性,噬菌体分型以Ⅱ群71型最多,达57%。

      2、药敏试验:对青霉素大部分耐药。

      3、皮损:脓疱位于角层下,内含多数中性粒细胞,纤维蛋白和球菌,大疱底部可见少数棘突松解细胞,棘层有海绵形成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真皮上部有明显血管扩张,水肿及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脓疱病的治疗一般是皮损广泛或伴有发热、淋巴结炎者,系统应用敏感抗生素,根据药敏结果来选择。水疱或脓疱局部消毒后抽吸疱液,外涂新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软膏等。并且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患者应适当隔离,患者接触过的衣服、毛巾、用具等,应予消毒。

    2014-10-09 11:11:49

三分钟回复

快速问诊

特邀专家

图文问诊